抓住产业新增长点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2020年03月03日 11:36:17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魏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此次疫情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冲击,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迅速着眼于化危为机,科学认识产业发展可能会出现的深层次变化,抢先寻找和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分类精准施策,充分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1.做好需求反弹型经济增长点的预判和准备工作

  需求被压抑后反弹的产业要做好预判,提前准备。由于在疫情期间现场消费类的服务被迫中断,商贸零售、酒店餐饮、影视、文娱、旅游、交通等行业累积了大量被压抑的需求,在疫情结束后会释放出来,形成一个消费小高峰。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等有望快速复苏,服装、化妆品等消费会迅速回弹。回顾2003年,受“非典”冲击,住宿餐饮业由第一季度的11%下降为第二季度的7%,但是第三季度就快速上升为17%。“非典”过后的一年,全国一些热点旅游景区游客“爆棚”的情形频频出现,甚至有景区因服务供给不足而暂时瘫痪。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此次疫情过后,相关产业要对可能出现的反弹性需求进行预判,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旅游景区应提前安排好接待能力,保证游客的观光饮食交通能够安全顺畅。

  被疫情激发需求的产业要提前规划。首先是大健康产业。疫情突袭击倒了一些身体状况差的人,其中不乏处于亚健康状况的青壮年;防控期间长时段的隔离、居家办公等,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健康、健身、休闲养生等产业的需求,在疫情之后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与此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保健品、健身器材、健身指导、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地产、健康保险、医护型家政等)都会产生更大的需求,并不断向高品质领域发展。其次是中医药产业。此次疫情防治中,中医药发挥的作用突出。疫情过后,中医事业和中医药产业的临床应用水平、社会认同度将会有所提高,由此也将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增长机会。

  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尽快提档升级。疫情来临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环境和更高的卫生条件要求,以及日常生活中更良好的卫生习惯,都会催生出新的服务需求与新的产业。国家已经对医疗垃圾、实验室垃圾等垃圾处理短板,以及市区内农贸市场等的环境卫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处理要求,垃圾处理的无毒化、循环化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垃圾分类将会加速,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也将提升档次,与垃圾处理相关的产业将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

  2.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供给填补型经济增长点的发展

  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显现出了一些缺陷。尤其是医疗体系、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设滞后于需求,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填补这些缺陷,将从供给侧产生出新的增长点。

  深化医疗改革,加大医疗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较晚,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已上市企业数量明显少于制药企业。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强调,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这预示着中国疾控体系将迈向更高水平。同时,此次疫情也使医疗数字化水平和患者对医疗数字化的认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此互联网医疗、医院医疗数字化以及全社会医疗资源的数字化配置将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增长阶段。

  重新定义灾备物资,加大对战略性灾备物资的供给。在疫情之前,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口罩将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性物资。因此,要重新考虑与确定在不同灾害冲击下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应对地震、洪水、瘟疫、旱灾等不同的灾害需要有不同的战略物资储备。各地区面临的灾害种类不一样,战略物资的种类也应有所不同。战略物资的再定义以及相应的供给、储备和更新等,都将促进形成新的产业和投资。

  合理分散区域产业布局。我国有四个无纺布基地,分布在广东、浙江、湖北、福建四个区域,其中湖北仙桃彭场镇是我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生产全国60%的无纺布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然而,由于疫情对湖北的严重影响,极大制约了无纺布下游的口罩、防护服等的供给。事实上,我国众多细分产业都集聚在特定的镇(乡)、县(市),尽管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化的结果,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但是,过于集中的布局也就意味着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产能缺乏足够的弹性来应对冲击。因此,要在市场化选择的基础上,适度分散产能,以此来分散风险。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调控,合理分散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的分散调整也将产生众多的投资机会,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产业集群。

  重视产业弹性,提高企业危机应对储备能力。产业弹性是企业在受到意外冲击时灵活调整产品种类和规模的能力,产业弹性强,意味着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转产,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得以持续生存。此次疫情发生后,只有极少数的一些智能化较高的汽车生产线快速转产生产口罩等防护产品。提高产业弹性,一方面来自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等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是否有足够的产业备份和危机应对储备。因此,疫情过后,面向柔性制造和提升范围经济弹性的生产线改造将带来新的投资和增长点。

  3.借助技术创新,推进长期趋势型经济增长点的发展

  前述反弹型、填补型的新增长点,基本上属于局部和短期的现象,趋势型的新增长点则具有较高的全局性和长期效应,是疫情等外部冲击及科技发展趋势促生的、能够满足人类新行为方式和需求的产业。从长远来看,全社会的线上服务需求、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不断增长会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在消费、应用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领先优势,前端消费互联网带动后端产业互联网发展,是我国数字化转型最为典型的一个特征。在疫情冲击下,这个优势的带动作用将更为显著,推动着整个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进而形成整体性的创新优势,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居家隔离使人们对外部供给的依赖度大大增加,由此对生活性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也正是近年来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在零售环节,生鲜食品等需要实现点对点的供给,通过无人机配送、5G云端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打通供给的“最后一百米”,直接将生鲜食品送到居民家中。预计今后电商直供、无人零售等零售新业态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现场销售的模式将面临更大挑战。全球战略与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预计,疫情之后电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从当前的21%进一步提升至24%或更高。另一方面,在原材料供给端,无缝对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原材料供给端的整合力度越来越大。例如禽畜的养殖、屠宰加工、进入销售的各个环节在电商的整合下成为顺畅的供应链条,众多农产品因此实现了从“地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在5G、北斗导航等技术的支持下,整个物资供应的智能化水平将会不断上升、覆盖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供应的品种会越来越多。这一发展将大幅提升社会的协同效率、降低中间环节的各种成本,加速实现传统实体业态的电子商务化、线上线下同步化,进而带动全社会的供应体系的转型升级。

  适应办公方式的变化。疫情使更多的人体验了居家办公,更多的办公软件得到了应用。疫情中服务于学习和工作的软件用户激增,说明办公软件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未来在5G支持下,网络的带宽、时延水平将大幅度提高,远程视频沟通会越来越便捷,保密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远程办公技术会越来越成熟,将成为企业整合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新平台。这反映了我国互联网应用加快从消费互联网迈向产业互联网的趋势,相应的电子合同、OA和电子政务等领域都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适应教育方式的变化。疫情冲击使大中小学都无法进行现场教学,上网课成为教师、学生们的新体验。虽然疫情过后,现场教学将回到正常状态,对网络教学的需求也将下降。但是,近些年来网络视频付费教学、慕课等方兴未艾,并且线上教育在课外辅导、资格培训、职业教育等领域明显具有优势,这些领域对师生间的互动要求相对较少。可以预期,网络教育产业的行业认可度与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未来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适应生产制造方式的变化。受此次疫情冲击,传统制造业会更加重视工厂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由此,与智能工厂有关的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等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链中的位置向“智慧制造”方向发展。

  适应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在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智能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治理将会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将成为大势所趋。可以预期,未来的智慧城市、政府数字化转型等的步伐都会加快,利用互联网渠道和数字化手段提升全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成为新的着力点。城乡融合下的智慧城市、智慧政府的加速建设都将为相应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作者: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

标签 - 智能化升级,产业集群,新要求,新体验,产业布局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