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扶贫在井冈山纪实

2020年03月23日 21:16:58
来源: 党史文苑 作者: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

  江西井冈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又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图。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之所以名噪天下,为世人景仰,是因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火”,迈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铿锵步伐。90余载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豪迈征程,并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井冈山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万事之先,把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战始终,率先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脱贫“摘帽”,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井冈样本”,为江西精准扶贫树起了标杆示范。井冈山鲜红的旗帜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又一次高高飘扬。

  一、思想是万事之先,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准确到位。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后,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论最根本的生命在于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逻辑缜密、内涵丰富,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为井冈山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必须坚持不忘初心、以民为本

  民为邦本。“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深情告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的人民领袖,从著写《摆脱贫困》提出“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锲而不舍,把不忘初心转化为对增进民生福祉的不懈追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的本质就是以百姓心为心,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整个过程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鲜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一直以来,他始终把扶贫特别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深入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一个个革命老区,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发出了一句句铿锵的话语:“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掷地有声的话语像一座灯塔,照亮了老区人民的心,指明了老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前行的方向。

  井冈山,一个光荣的名字,却曾是连片贫困地区的代名词。遥想当年“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的烽火岁月,追随共产党参加红军的井冈儿女超过18万人,有革命烈士近5万人。烈士长眠,遗愿未了。由于战争创伤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叠加,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井冈山,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地区呈现出渐渐落后趋势。截至2015年初,井冈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江西省平均水平的68.9%,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层层叠叠的井冈翠竹,见证了革命的星火燎原,更目睹了老区人民的艰苦岁月。历史和现状、辉煌和贫困,交叠在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和老区人民的心头。面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之问,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带领井冈山人民,坚定创业之志,奏响使命之歌,踏上蝶变之旅,追逐未来之梦。

  人人都有梦想。井冈山神山村左香云的梦想,就是陪伴在家人身边,赚钱养活一家老小。这在城市中十分寻常的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小乡村实现起来却是不易。年近40岁的左香云,是村里唯一的青年“坚守者”。距离黄洋界景区12公里,他的竹木加工生意姑且能沾上景区的光,10余年坚持下来,勉强养家。2016年2月2日,正值南方小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视察井冈山,来到茅坪乡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作出了“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等重要指示。左香云的坚守终得惊喜,神山人脱贫致富的梦想有了希望。

  那一晚,井冈山市委会议室灯火通明,一直亮到下半夜,只围绕一个主题——迅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会议确定在2017年,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全市脱贫“摘帽”,向井冈山父老乡亲,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力量迅速凝聚,井冈山扶贫干部们忙碌的身影,在山区小道、边远村屋,一如当年红军在井冈。2月6日,省委及时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的通知》。2月26日至28日,省委在井冈山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领跑脱贫攻坚上争取更大作为。省委书记刘奇同志亲自挂点井冈山脱贫攻坚,在江西工作三年时间就先后15次亲临井冈山,督促脱贫攻坚要“抓严抓细,经得起检验”。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谋求幸福,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中国革命道路开辟的地方,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井冈山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头等民生大事,一心一意求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方面再显勇于争先的斗争精神,树起了一面高扬的旗帜!

  在喜迎新中国70华诞之际,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即将开展之时,在江西人民奋力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指导,与基层干部群众话家常、谈变化、问冷暖、听心声、送祝福,把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带到千家万户,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区人民心坎上。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给予了工作思路清晰、经济发展量质双升、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政治生态积极向上的五个肯定,提出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更高要求,为做好江西各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指明了前行方向。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小康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我们必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强敌。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再次迎来命运接续的关键时点。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必须坚持聚焦精准要求、下足“绣花”功夫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脱贫是人类历史上最壮美的故事,中国减贫事业是其中昂扬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经济增长实施“大水漫灌”的传统扶贫模式,最大限度地覆盖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取得巨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人来自中国。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展,传统扶贫模式虽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但因分布逐渐趋于分散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更加深入推进,为每一户老百姓送上精准帮助。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基尼系数均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逐渐减弱,迫切需要合理有效的贫困治理新方略。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时代脉搏,就如何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是在对我国贫困实际进行准确判断和科学认识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精准是其核心要义。他曾多次形象地说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遍撒胡椒面”,反复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因地、因人制宜,缺什么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践行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重点在于把精准精细要求贯穿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全过程,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精准,正是井冈山脱贫攻坚搭起的桥和前行的船。“扶贫,我从1992年到乡镇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做,可说实话,以前成效并没有这几年这么明显。什么原因?是上面扶持资金少?是领导不重视?我感觉都不是,最重要的是没有牵住精准这个‘牛鼻子’,没有对症下药,有点大水漫灌了。”茅坪乡纪委书记刘卫东深有体会的一番话,很好地体现了井冈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在精准识别上下实功、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管理上见实效,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实践。

  实效是检验的标尺。在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中国精准扶贫已经实施了六年,脱贫攻坚战打了三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连续6年年均减贫137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降至1.7%;至2018年,832个贫困县一半已“摘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较2012年实际增长8.3%;2013建档立卡的12.8万个贫困村减至2018年底的2.6万个;2019将继续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脱贫“摘帽”300个县左右……从中央到地方合力帮扶、各部门倾力支持、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党员干部挂点帮扶的“中国方案”,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也让新时代的“井冈之路”越走越宽。

  世间事,作于细,成于实。在脱贫工作“攻克最后堡垒”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习近平总书记用“绣花”作比喻,生动诠释了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贫困类型施策,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是脱贫攻坚必须下的一番功夫。坚持静心凝神、细处着力,一针一线、针密线韧,“绣”出贫困群众花团锦簇的幸福生活,是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的历史使命,也是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时代担当。以“精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线,引领打响了全国精准脱贫攻坚大会战,美好蓝图正在变成生动现实。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必须坚持迎难而上、久久为功

  从1986年中国首次确定贫困县331个,1994年592个,到2011年832个,占全国县(市、区)的近三分之一,随着贫困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贫困县的数量一直在上升。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从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再到重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主题都是脱贫,重点各有不同,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去抓”的久久为功和矢志不渝。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最早、最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区,老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1%,老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1.8%。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省老区、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山区、库区和滨湖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状况比较突出。江西的老区建设和扶贫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自1986年开始,历届省委省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大规模以改善老区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为主要目标的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至2000年底,全省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约450万人减少到9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4.2%下降至2.91%。

  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为标志,江西的扶贫开发工作与全国一样,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解决绝对贫困为主,逐步转入以解决相对贫困为主。经过21世纪之初十年的实践,全省扶贫开发取得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按照中央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还有贫困人口386万,贫困发生率11.1%)。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殷殷嘱托:我们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江西还有200万贫困人口,2900个贫困村,25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5.7%。摆脱贫困,江西还走在脱贫攻坚爬坡过坎的路上。

  历史为复兴奏响华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的新时期脱贫攻坚总目标。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以此为标志,中国全面开启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在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作示范、带好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要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井冈山奋力向贫困宣战,从“贫困样本”华丽转身为“脱贫榜样”。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经严格评估,井冈山市综合测算贫困率低于2%的标准,江西省政府宣布井冈山在全国实现率先脱贫“摘帽”。这是民生所盼,更是对长眠在这块红土地上的4.8万多名革命烈士的最好告慰:这盛世,如您所愿。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起点,成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起点。这其中,既展现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江西老区人民脱贫攻坚、冀以小康的奋斗缩影,更体现了党中央心系老区、关心老区人民走过的时代历程。

  井冈山打响“脱贫攻坚第一枪”,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新闻,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上至国家,下至各地方媒体纷纷予以大量报道与热评,来自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种组织、机构、团体纷纷慕名而来,观摩学习。仅2017年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县市,510多批党政代表团前来考察交流,吸引了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大使和不远万里而来的代表团前往取经。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正如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与来自南美考察团交流时所言:“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生动实践,是中国扶贫减贫事业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一个“样板”,是中国对世界脱贫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是江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精准、落实、高质量、可持续”的工作总要求,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各个击破。截至2018年底,江西8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10个贫困县(区)达到“摘帽”条件,267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至5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1.38%,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神山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三年进村游客达30余万人次,村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正如老百姓所说的那样:“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

  二、精神是力量之源,井冈儿女用井冈山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交出了满意答卷

  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在探索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带领赣鄱儿女用实际行动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并孕育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矢志向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将井冈山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井冈儿女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勠力同心、不懈奋斗,率先脱贫“摘帽”,又走出了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崛起,产业为根、立志为本”的地方特色脱贫道路。

  (一)坚定执着追理想,激发着脱贫攻坚的信仰之魂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魂。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极为困难的处境下点燃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星星之火,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依然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脱贫志气。井冈山是革命老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脱贫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井冈山人民谨记“作示范、带好头”,自我加压、自我勉励、自我发力,创新扶贫模式,强调“五个起来”,力争提前脱贫“摘帽”。

  激起昂扬志,“有能力”的“扶起来”。为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根据贫困群众的致富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具体实际,井冈山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全力推进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有一个产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确保家家有一个致富产业,户户有一份稳定收入。2016年,全市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942万元,使茶竹果产业面积达28.3万亩,覆盖贫困户2320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

  鼓起致富心,“扶不了”的“带起来”。为实现个个有资产性收益,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劳动能力、难以自我发展的客观实际,井冈山采取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每个乡镇都建起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都建起产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让每家每户有一份稳定的资产性收益。至2016年底,全市产业扶贫合作社达209个,贫困户入社率100%。通过组建惠农宝产业投资公司,吸纳1374户红卡户入股,每户红卡户将财政给予的1万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投入公司,公司将资金注入银行,确保年收益不低于股本金的15%,稳定持续增加每一红卡户家庭收入。

  给足定心丸,“带不了”的“保起来”。为实现人人有兜底保障,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和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井冈山将政策向其聚焦叠加,在落实国家普惠性政策基础上,由市本级财政自掏腰包,实施贫困线与低保线“双线合一”。通过低保的扩面提标,使贫困人口尽可能都享受低保,尽可能享受更高标准的低保,让低保线略高于贫困线标准,通过政策的兜底保障,来实现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发放贫困户低保金1320余万元,红卡户人均享有2340元/年,贫困户个人医疗综合负担比例降至10%以内。

  焕发乐业情,“住不了”的“建起来”。为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井冈山探索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等安居建房模式,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银行贷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筹措资金,开展“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攻坚行动,确保每一栋危旧土坯房都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大半辈子都在井冈山长古岭林场度过的蒋头香,盼望了大半辈子,终于在2016年年末盼来了“能搬出大山,能住上城里的房子”,还通过政府的帮扶实现就业,不仅“搬得出”,也能“稳得住”。仅2016年,井冈山就完成移民搬迁1292户、5637人,维修拆除危旧土坯房6718栋、新建1802栋,解决了包括2268户贫困人口在内的一大批群众住房难题。

  (二)实事求是闯新路,铸就了脱贫攻坚的坚实之基

  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深谷的危难之际,我们党之所以能成功地将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湘赣边界燎原起来并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就在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创新融合运用。“出水才见两腿泥”。脱贫攻坚战是一项伟大而又系统的工程,教科书里也找不到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唯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找准井冈脱贫的合适路径,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黄卡户”“红卡户”“蓝卡户”三色贫困户档案、“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动态监测“三长负责制”……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真理光彩。

  精心设计,精准规划擘蓝图。瞄准“靶心”放矢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为此,井冈山以问题为导向,以脱贫需求为第一信号,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门路,为贫困村和贫困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脱贫计划,并在总结扶贫实践基础上,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扶贫理念。坚持内生为主、外力为辅的方针,特别注重发掘、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点燃群众求富、求荣、求美、求变的致富激情;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驱动相结合,整体提升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贫困地区区域性整体条件的改善和个体化扶持相结合,扶贫攻坚和县域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富民强市的生动局面;坚持精准管理、强化责任,有效聚合各种资源,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滴漏,保障精准扶贫脱贫的效果。

  “三卡”识别,火眼金睛识真贫。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基础。新时代脱贫实践的“井冈之路”,为了精准再精准,按照“村内最穷、乡镇平衡、市级把关、群众公认”的原则,根据贫困群众的贫困程度,创新提出“三卡识别”,做到阳光操作、精准分类、建档立卡。把贫困程度较深的作为红卡户,贫困程度一般的作为蓝卡户,2014年已脱贫但还有可能返贫的贫困户作为黄卡户,共识别出红卡户1483户5014人,蓝卡户2218户7787人,黄卡户937户4133人,并实时掌握实际情况,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通过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等科学规范的程序和严格透明的方法,精准识别、全面掌握、认真分析,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做到“贫困原因个个门清,脱贫门路户户有数”。

  把准穷脉,施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井冈山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充分依托贫困群众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开方子”,突出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工程,把“血液”输到“静脉”,激活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井冈山落实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分门别类、分层实施、分兵突围。以整村推进和重点村扶贫为主阵地,以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治理、生态能源、产业开发、公共事业等建设入手,施行“一村一策”。借鉴中医治疗强调一个药方治一个病的扶贫方式,尊重贫困农户脱贫愿望、致富能力和发展家庭生产经营需要等个体差异,制订发展生产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资助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一户一法”的不同脱贫办法。

  点石成金,搞活产业用实招。井冈山既是革命圣地,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五百里井冈,红绿交映风景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井冈山坚持做好产业扶贫这篇文章,让贫困群众发展有盼头、增收可持续。按照全域全业理念,依托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革命摇篮这一品牌,构建山上山下互动、山里山外联动机制,打好红色旅游牌。打造茨坪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1+6”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点、农家乐三级旅游体系,大力发展红色培训、绿色观光、休闲康养产业。大力发展茶竹果富民产业,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每年投入扶贫资金6000余万元撬动产业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拥抱互联网、高科技,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产业发展。

  求真务实,落在“实”字上。井冈山始终坚持把“求实效”摆在“争时效”的前面,实事求是做好“实”字文章。在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同时,科学运用干部考核的“指挥棒”,将乡镇和市直部门单位脱贫攻坚的考核权重提高到60%,把力量全部引导到扶真贫、真扶贫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严格按照《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强化监督检查,开展第三方评估,坚决查处“典型材料大变化、实际工作一般化、群众生活无变化”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脱贫成果真实可靠。

  (三)艰苦奋斗攻难关,提供着脱贫攻坚的动力之源

  艰苦奋斗是立党立国之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面对残酷的军事进攻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苦到了极度”。正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才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脱贫攻坚是一场硬战、苦战,没有一支一心为民、作风顽强、善于作战的队伍,胜利无从谈起。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带领全市人民以井冈山精神建设美好家园,把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在处,把扶贫成效写进了人心处。

  领导表率,关键时刻勇担当。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扶贫工作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犹如革命年代的火线突击令,井冈山市委主要领导在全市党员干部大会上要求:有谁觉得任务重而不能完成,有谁觉得困难大而难以战胜,可以提出来就地换岗、就地免职。现场鸦雀无声,不是因为畏惧而无语,而是因为信仰坚定、敢于担责而沉默。广大井冈山党员干部深深懂得,革命年代那种艰难困境虽然已经远去,但在新时代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共产党人仍然需要勇于承担、披坚执锐,带领广大群众“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片新天地;仍然需要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不惧险阻,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组织严密,优良作风在弘扬。基层党组织、扶贫好干部,是井冈山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为实施好十大扶贫工程,井冈山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党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驻山单位协调、考核督查八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主要职责,共同发力推进攻坚。同时,省市县三级组建25个扶贫团,313个驻村工作组,下派第一书记118名,确保“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一个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通过省委“作风之考”的何桂强、被誉为“行走的电脑”的刘学成、带头创业后助力全村脱贫致富的谢玉龙……扶贫干部“真刀真枪”驻村帮扶,自带被褥、自备灶具,亮牌上岗、接受评议,筹资金、找市场,四处奔走,真抓实干,凝聚起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强大合力。2016年,井冈山共落实扶贫项目2920个,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3800多个,群众满意度高达99%以上。

  铁腕反腐,执纪问责重监督。腐败和不良作风,不仅会干扰破坏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的精准到位,直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更会啃食群众获得感,损害群众对党的信任,是决战脱贫攻坚路上必须坚决打掉的拦路猛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起草并制定颁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这些铁的纪律使革命队伍与其他武装有了本质区别。新时代打好脱贫攻坚战同样需要用铁的纪律压实政治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明扶贫纪律,进乡入村,让群众成为监督的“眼”和“耳”,确保扶贫政策和资金项目落地生根,使群众切实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红利。针对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弄虚作假等问题,井冈山积极主动重点查处,对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问责。

  (四)依靠群众求胜利,打牢了脱贫攻坚的胜利之本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离不开井冈山军民的英勇斗争。历史证明,我们党只有始终依靠人民推进历史前进,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样如此。井冈山紧紧依靠贫困群众,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德扶勤并举,在深度贫困村大力宣传自主脱贫、勤劳脱贫先进典型,强化生产奖励、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井冈山脱贫攻坚。

  一个不少,全面脱贫不掉队。让群众来评议,让群众来参与,以群众的眼光和立场来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向最弱势、最困难的贫困群众伸出援手,帮助决断,是井冈山脱贫攻坚自始至终的重要原则。2014年全市摸排出1483户特困户,其中200户或突遭变故、重度残疾、巨额负债,或多重困难叠加,属于“极端困难”户。对此,井冈山运用“政策叠加+重点帮扶”组合拳,推进低保线和贫困线“双线融合”,对贫困户子女教育实施一揽子帮扶政策,建立起健康扶贫保障防线,向最顽固的贫困堡垒发动总攻。44岁的“红卡户”张余梅因重病致贫,负债累累。2015年由政府出资为其购买医疗附加险,当年产生的8.6万元医疗费报销了7.7万元,2016年医疗费用7.2万元报销了6.3万元,另外还获得1.5万元护理费补偿。有了政策的特殊支持,加上丈夫打零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张余梅全家渡过了难关,实现了脱贫。

  “五步互动”,实干创造新生活。2015年初,井冈山贫困人口尚有12801人,是全市贫困程度较深、脱贫信心不足两个因素叠加度较高的群体。井冈山实行“干部包联、典型示范、帮带扶持、考核激励、评议促动”五步互动,从思想切入,做好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信心决心。“早年,彭夏英的丈夫在外务工,摔残足部,干不了重体力活,她便扛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生活过得艰难。2015年,彭夏英一家被识别为村里的贫困户。彭夏英常说,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她不等、不靠、不要,带领家人开办全村第一家农家乐,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时代榜样。”扶贫干部常用彭夏英等本土“最美脱贫户”的事迹鼓励贫困群众。同时,探索“增收激励法”、积分兑换“爱心超市”和村民道德“红黑榜”等做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2016年,全市46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在劳动中基本实现全部脱贫。

  扶上马送一程,脱贫之后固实效。脱贫攻坚三分在攻坚,七分在巩固。井冈山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16934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1417人,新脱贫人口较多、人均收入仍然较低,仅有4500多元。同时,因病致贫的约占55%,因缺少劳力致贫的约占30%。面对稳定脱贫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的状况,井冈山坚持在产业发展、政策扶持、考核激励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稳定脱贫、共奔小康的基础。2017年,“231”产业发展到48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06元,增幅达12%,全市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1.6%降至2017年底的0.42%。得益于脱贫户不脱政策的保障,古城镇沃壤村原红卡户张德林家除继续享受低保和产业股金分红政策外,还获得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家庭人均收入比脱贫时增收1600元。

  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见证了老区人民坚定执着追理想的拼搏,树立了老区人民迎难而上顺势而为的信心。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精神之魂,也是井冈山精准脱贫率先“摘帽”的力量之源。以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为标志,江西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初战告捷,也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担当是成事之要,江西在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导下作出了示范

  岁月悠悠,井冈山4000多块贫困户信息牌已经成为历史,17万井冈儿女昂首踏上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从光荣的历史走来,向幸福的未来走去,对江西而言,到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省委省政府一份庄严的历史承诺,更是全省人民以习近平精准扶贫精髓要义为遵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的“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进中部崛起上勇争先”目标定位的具体举措。全省上下在省委“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方针的指导下,正以“井冈之路”为引领,跨越道道沟洫、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展开了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大决战。

  (一)紧盯目标不松劲,咬定青山不放松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脱贫“摘帽”并不等同于全面建成小康,井冈山没有满足于此、停滞于此。面对贫困村贫困户没有完全退出,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还在0.25%的客观现实,井冈山市委市政府没有一脱了之、一摘了之,而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以有效的举措、有力的行动、扎实的工作、坚持的韧劲,确保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努力实现在贫困县市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继续作示范、带好头,引领赣鄱大地书写着脱贫攻坚新华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民生,促进的是发展,体现的是大局,必须在思想上对标看齐、在行动上紧跟紧随。在中央对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江西位居全国第一档次省份第二名。这是江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结出的沉甸甸的果实。立足关键之年,2019年2月25日,《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9年工作要点》发布,紧盯“40万贫困人口脱贫、387个贫困村退出、7个贫困县‘摘帽’”的年度任务,着眼“到2020年全省脱贫质量和成效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江西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强音,奋力向贫困作最后的宣战。

  面对当前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贫困程度较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以及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越来越大,少数贫困户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扶贫产业特色和规模不足等实际难题,省委第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成为攻城拔寨最后一公里的绊脚石,越到最后关口,越要更加精准、更加务实,越要毫不动摇地坚定践行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牢牢抓住“精准”牛鼻子,下足“绣花功”,严格“七步法”“七从严”“四甄别”“群众评议”等识别程序,继续在脱贫攻坚中体现“精准”和“领跑”。

  继2016年井冈山、吉安县脱贫“摘帽”之后,2017年瑞金、万安、永新、上饶、横峰、广昌6个贫困县(市)成功脱贫“摘帽”,江西贫困县“摘帽”比例达33.3%,位列全国第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指示,2018年,全省接连发起“春季攻势”“夏季整改”“秋冬会战”三大行动,坚持以“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为度量衡,既保证“打赢”的进度,又实事求是地把握脱贫节奏和质量,抓好中央脱贫政策向“最后一公里”进军,把政策落实到户到人,使政策“含金量”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脚踏实地,蹄疾步稳,取得真脱贫、脱真贫的最后胜利。

  脱贫“摘帽”后,脱贫成效如何稳定持续?如何巩固提升?井冈山的回答是建立兜底保障长效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脱贫后,井冈山中烟村康海明一度有些担心。妻子因尿毒症去世,这两年在政府帮助下,日子正慢慢好转。但脱贫了,帮扶是不是也没了?驻村第一书记陈平告诉他,脱贫后各项帮扶政策仍然延续,家里有困难可以继续找他。看着陈平还和过去一样待在村里,并经常到家里嘘寒问暖,康海明心中的顾虑慢慢打消了。为防止贫困户再次返贫,井冈山重点创新完善“党建引领全覆盖机制、产业增收全覆盖机制、兜底保障全覆盖机制、动态管理全覆盖机制”四大机制,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原则,确保贫困人口的现金收入、居住条件、保障水平、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真正解决保障上的可持续。

  只有坚持初心,才能赢得民心。脱贫之后不说再见、不再返贫,是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的题中之意,也是江西强化脱贫攻坚保障措施,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的贯彻落实。为把脱贫模式、脱贫路径、脱贫成效建立在稳定的机制保障上,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不断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史无前例的攻坚措施——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制,“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镇推进和实施”工作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负其责的推进机制,带领江西脱贫进入实效和质量的历史最好时期。同时,省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大力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设,在新增资金、项目、举措上予以倾斜,并保持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和贫困户脱贫后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三年来,赣州、吉安、抚州三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真抓实干严作风,决胜脱贫攻坚战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追求几千年的小康梦想即将成真之时,正是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冲刺的关键之际,脱贫每前进一步,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冲刺期怎么办、关键期怎么做,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夺取全面胜利。

  刚收到家乡干部发出的返乡创业邀请时,个别企业家的第一反应是,拿几万块钱发给当地的贫困群众就算了。可是,这笔可以“白拿的钱”,井冈山的干部却不要,他们要的是有资金技术实力、有成熟销售渠道的能人回乡发展扶贫产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井冈山干部身上这种实干实在的精神,不仅让人看到了井冈山打赢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的决心,更生动地体现了江西重实际、出实招、抓落实、求实效,用“实”字引领的奋力攻坚前行路。

  坚持党建引领,是井冈山扶贫的一张名片和首要经验。脱贫的关键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干部。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最能打硬仗的派下去、把过硬的作风带下去,把工作不力的召回来、把表现突出的用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优良作风。江西各个县(市、区)几乎都派出干部到井冈山取经,他们的所见、所学、所思和所得,带回了借鉴、启发、感慨和激励,助推全省扶贫事业更好地前进。奋战在红土地上为着带领群众跨越贫困、拥抱幸福的1.7万余名第一书记,一头担负着组织的重托,一头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想,冲在了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书堂,一个位于湘赣边陲修水县上衫乡的小山村,一个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深度贫困村,2015年底,定为省委党史研究室扶贫的帮扶村。作为一个专业性研究机构,党史人扎根书堂、进组入户、走访调研、解决难题……硬是用真心、下真功,实现了整村脱贫。脱贫路上殊不易,艰苦奋斗不褪色。一名党员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群人。正是他们担责不推、遇难不怯、逢险不畏,带领红土地广大贫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让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高高飘扬。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没有喘息的“接力赛”、检验作风的大考场。把工作做实,才能把脱贫压实。从趴在桌上填表报数中解脱出来,是基层干部的心声。2018年岁末年初,本是各种考核检查“来袭”的重要节点,但江西基层扶贫干部却感受到,跟过去相比,现在填表报数少了,原定的三四波考核已经取消了,自己去贫困户家的次数更多了。“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能治理好中国”;“脱贫攻坚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道破了脱贫攻坚战的真谛。省委省政府坚决整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沉下去、察实情,接地气、访真贫,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强调少发文、发管用的文,少开会、开务实的会,并严格考核奖惩,增加实地暗访比重,避免“迎来送往”,减轻基层迎检压力,真督实查、务求实效。

  2018年7月,瑞金市以群众认可度99.38%、49个贫困村全部顺利退出、综合贫困发生率0.91%的优异成绩,率先在赣南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翻开了历史新篇。与此紧随的,是瑞金市纪委监委围绕服务保障脱贫“摘帽”,持续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04件,处理238人,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决策部署落在实处。“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念和情怀,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传承和担当。驰而不息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做到“零容忍”,是以百姓心为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的重要保障。聚焦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等扶贫领域突出问题,2017年全省查处扶贫领域问题7308个、处理9973人、处分2763人、问责2797人,2018年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0940个、处理16263人。挺纪在前、动辄则咎,省纪委省监委聚焦脱贫攻坚督查中发现的部门履职、帮扶作风、政策落实等典型问题,督促、问责、追责,常态化分级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烈震慑。

  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2019年2月12日,刘奇同志主持召开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全省上下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严肃查处贪污侵占等违纪违法行为,一鼓作气高质量完成2019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取得全省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脱贫攻坚奔小康,红土青山鏖战急。4月28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会昌县、寻乌县、安远县、上犹县、石城县、南康区、遂川县、余干县、乐安县、莲花县脱贫“摘帽”。江西省脱贫攻坚取得又一重大战果,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省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因地制宜看江西,发挥优势助脱贫

  简单地给钱给物只能救急解渴,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井冈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选准好产业、配套好政策、创新好模式,推进产业增收全覆盖,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产业融合,不断培育增收新动力、新渠道,实现小康梦。“以往过完年就得往外跑,现在在家和在外面挣得差不多,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小孩,不打算再出去啦!”随着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和产业日渐兴旺,谈起如今的生活,家住井冈山案山村的张春花开心得合不拢嘴。

  自古以来,江西就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富饶之地,人文环境浓厚、生态环境优渥、红色资源丰富。全省上下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新模式、新平台、新机制,逐步走出了立足差异、立足特色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补短板和促长效同步推进的脱贫攻坚新路子。赣州市寻乌县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路径,依托现有脐橙、蜜橘产业基础,引导贫困群众科学有序恢复种植和推进柑橘园标准化重建改造,柑橘产业成为群众脱贫的支柱产业;吉安市遂川县充分发挥狗牯脑茶品牌优势,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全县的茶业发展中来,通过发展茶业实现脱贫致富;上饶市余干县坚持“扶贫扶久远,久远看产业”的工作理念,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全覆盖,帮扶群众走好脱贫致富路;萍乡市莲花县把光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和重要增收产业,多方筹措资金,强力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受益贫困村120个,光伏产业成为莲花县脱贫攻坚强有力的支撑……脱贫攻坚成效的背后,是各地坚持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持续“造血”、斩断“穷根”。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高起点发展、敢闯敢试,走出走实走好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子,才能确保全省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共同实现脱贫奔小康。

  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产业扶贫贵在精准,而做到精准就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指引下,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奋力迈向小康,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士气,也证明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正确性。大余县内良乡白井村地处偏僻,以前村民靠种植毛竹和外出务工为生。如今,立足因户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的扶贫工作思路,村里搞起乡村旅游,游客络绎不绝;黄酒酿制基地蒸蒸日上,贫困户入股分红。整村脱贫的白井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乐安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原则,因户而异,精准帮扶贫困户发展烟叶、油茶、蚕桑、毛竹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优势产业,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本地就业创业的途径,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带领赣鄱大地共奔全面小康。

  6月,又是井冈山草长莺飞、绿意满城的旅游旺季,崇山峻岭深处的神山村,房屋修整一新,打麻糍、吃农家饭、看新农村……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成为如今八方来客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焕然一新的神山村实际居住人口由30余人增长至近百人,贫困户年均收入由不足3000元提升至7700元,越来越多的村民正在返乡创业。“最近农家乐生意好啊”让曾经的贫困户彭夏英喜上眉梢,神山村唯一一位青年“坚守者”左香云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曾经给习近平总书记竖大拇指的老支书彭水生还经常给游客讲述井冈山的脱贫故事……“千里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神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映射出中国农村从贫困走向小康的沧桑巨变。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进程中,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一扫穷与困,给民饱与暖,这只是新征程的新起点。剧从序幕开始,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让老区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才是我们永恒的奋斗目标。积力之举则胜,众智所为则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井冈儿女就一定会书写好脱贫攻坚江西答卷,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标签 -
网站编辑 - 李丹华 张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