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敬畏” 懂得“珍惜”

2019年04月02日 16:45:5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刘利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看了腐败分子的忏悔录,看了不能白看,要警醒起来,引以为戒,敬畏誓言、敬畏组织、敬畏党纪,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名节。

  现在有的人,就是不知道“敬”,不知道“畏”。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三个敬畏”,我想到了曾读过的《东周列国志》里边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故事讲,春秋五霸里边的那个晋文公,有一天,让大臣给他推荐人才。有个大臣说,我推荐一个人才。他说,有一次,我经过一个田间地头,看见有个男人正在耕地。到了中午,他妻子给他送饭。他妻子双手捧着,把装饭的盒子送到丈夫面前。她丈夫呢,非常恭敬地接了过来。夫祭而后食,祭就是祭奠先人。先祭奠了先人,然后才开始吃。他的妻子就站在他的身边,还是恭恭敬敬。丈夫吃完饭,把装饭的盒子双手递给妻子,妻子走后,他又去耕地。整个过程,丈夫和妻子没有一丝马虎,没有半点不恭敬。

  这个大臣对晋文公说,我听说过一句话,叫“能敬者必有大德”,此人可为卿相。大臣讲,现在天下群雄争霸,各国都在抢夺人才,我怕别的国家发现了这个人,把人才挖走,就提前把这个人带回家,把他养了起来。晋文公说,这个人是谁?我认识吗?大臣说,说出来你肯定知道。他叫郤缺,是郤芮的儿子。晋文公一听就急了,说,郤芮的儿子,我怎么能用呢?

  郤芮是谁呢?晋文公的父亲是晋献公,他因为听信了骊姬的谗言,把几个儿子逼得死的死,跑的跑。晋文公也就是当时的公子重耳,多年流亡在外。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继承王位。郤芮是晋国大夫,因为站错了队,站到重耳的对立面去了,而且还设计,要杀害刚刚即位的晋文公。事情败露后,晋文公就把郤芮处死了。

  晋文公说,郤缺是郤芮的儿子,郤芮是被我处死的罪人,你怎么给我推荐这样一个人呢?那个大臣说,父亲有罪,并不影响儿子为国家发挥才干呀。当年,鲧因为治水不力,被处死了,可是并没有因此影响他的儿子禹为国效力,并最终成为圣贤啊。

  晋文公一听,有道理,顿时来了兴致,说,这个人在哪儿,赶紧把他叫来看看。那个大臣说,他又不是你家的仆人,被你随便呼来唤去的,这样的人才,你得郑重其事地去请。晋文公就派人把他请来。晋文公一看,此人果然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一聊,更觉得是个人才,就重用了他。这个人名叫郤缺,谐音“稀缺”,像他们这样在夫妻之间都能做到相敬如宾的人,确实是挺稀缺的。

  夏衍是个大作家,他写的《包身工》、《上海屋檐下》和《秋瑾传》,我们都很熟悉。同时,夏衍还是一位老革命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夏衍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加入了共产党组织。1929年,他同鲁迅先生共同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8月,他和郭沫若先生在上海创办《救亡日报》,郭沫若先生担任社长,他担任总编辑。建国后,夏衍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第一任部长,后又担任文化部副部长。

  谁想1955年5月,夏衍因受潘汉年冤假错案牵连,蒙受不白之冤,遭受隔离审查。“文革”开始后,夏衍又无端惨遭林彪、“四人帮”严酷迫害。夏衍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饱受磨难,他却宠辱不惊,淡泊明志。特别是到了晚年,夏衍因为成就大,地位高,备受人敬重,可是,他依然虚怀若谷,为人谦恭,是一位广受称道的谦谦君子。

  1995年2月6日,95岁高龄的夏衍住在北京的一家医院里,在生命垂危之际,他的秘书说:“我赶紧去叫医生。”夏衍把秘书叫回来,对他一字一顿地说:“不是‘叫’,是‘请’。”说完这句话,他就去世了。这就是夏衍,这位大作家,这位老革命家,一生中说的最后一句话。

  日本新感觉派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968年,因为《雪国》、《古都》和《千纸鹤》三部代表作,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采取口含煤气管吞煤气的方式自杀,在送往医院急救的路上,极其痛苦的川端康成,还不忘感激地对司机说:“路这么挤,真辛苦你了。”

  无论是春秋时期的郤缺,还是老一辈大作家夏衍,还有这位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他们对人对事的那样一份恭敬,其实反映出的,是他们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他们的世界观。不要总是玩世不恭,不管什么时候都没有个正经样儿。该郑重的时候必须郑重,该恭敬的时候必须恭敬,该严肃的时候必须严肃。没有恭恭敬敬的一颗心,没有认认真真的一个态度,没有正确的世界观,谁敢把权力,谁敢把重担,交给这样的人?

  敬畏敬畏,以上主要讲的是“敬”,下面这则故事主要讲的是“畏”。是《明史》记载的,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朱元璋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幸福?”有人说,功成名就的人最幸福;有人说,富甲天下的人最幸福;有人说,金榜题名者最幸福;有人说,妻妾成群者最幸福。听了这些回答,朱元璋都摇头,面露不悦。这时,有个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幸福!”朱元璋沉思一会儿,露出笑容,点头称赞他的见解“甚独”。

  从小是放牛娃,当过和尚,朱元璋这个平民出身的皇帝,非常重视法律的建设,历史上有名的《大明律》,就是他字斟句酌改定的,被视为维护大明王朝长治久安的法宝。

  《大明律》对官员贪腐的惩处,极为严厉和残忍。官员贪污数额在60两白银以上的,就要处以死刑,处死后还要枭首示众。正是依靠严明的法律,还有严格的执行,明王朝才得以延续276年的统治。《大明律》也因此成为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为我国近现代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法度。如果没有法度,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正如伟大导师马克思指出的:“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也像孟德斯鸠所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畏法度者”,时刻用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与法律规定相违背的事情,就会拥有自由,就会感到“幸福”。相反,不畏惧法度的人,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成为最不幸福的人。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总要求。因此,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都要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都要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都要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作为一个党员,心中一定要敬畏《党章》和党内一切法规,知道《党章》和这些法规,规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作为一个公民,心中一定要敬畏《宪法》和所有国家法律,知道《宪法》和这些国家法律,规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必须时刻牢记,党纪国法是“带电的高压线”,必须怀有敬畏之心,是不能碰的。谁如果敢以身试法,碰这根“高压线”,谁肯定就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人生不过是向漫漫岁月,借来一小段时光,冠以自己的名字。我们总爱说岁月的长河,其实,岁月要比任何一条长河都要长得多。因为,再长的河流也有源头,也有尽头,而岁月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个人的人生,在漫漫岁月中,既是微不足道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要走好人生每一步。

  人生不一定追求轰轰烈烈,非得干出多大名堂,非得有多高的地位。但是,一定要脚踏实地,实现应有的价值,保持一个人应有的尊严。特别是在面临生死考验,只有放弃信仰才能换来苟活的时候,我们要真正做到不怕死,不惜死;特别是在面临巨大诱惑,因为满足贪欲就有可能触犯党纪国法的时候,我们要高度警醒,不找死,不作死。

  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三个敬畏”后,紧接着又讲了“三个珍惜”,就是: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名节。由此,我想到了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著名的“宰相村”。

  这个“宰相村”,叫裴柏村。裴柏村有个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至明初,在这个总人口从没有超过千人的小村里,裴氏一家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考取进士的有117人,其中有11人为头名状元。特别是在唐朝,每17年,裴家就出一个宰相。我们熟知的宰相裴度,历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四朝,一次次削藩平乱,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建立了卓越功勋,贡献和威望可与魏征相提并论。裴氏这一家子,被正史立传或载列的多达600余人,除了宰相、将军,还有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法学家和诗人等等。

  为什么裴家出了这么多文臣武将,出了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名节”,特别重视家规家风的教育和传承,始终遵循这样一条祖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

  在北魏孝武时期,有一位名叫裴侠的,曾担任河北郡守,躬履俭素,清政爱民,当地有民歌称赞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有同僚讽劝他:“人身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意欲何为?”裴郡守回答得很好:“清廉是做官本分,节俭是立身基础,我裴氏家族世为大宗,世代秉承美德。我裴清廉自守,并非猎取美名,意在修身自重,唯恐辱没祖先。”因此,在历朝历代3000多位裴氏家族的大小官吏中,没有出过一个腐败分子。

  裴氏家族还有“两条家规”,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教育意义。一条是: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一条是:当了官有劣迹的,死后不能进入祖坟。这两条很明白,也很厉害。第一条,是教育人勤学成才;第二条,是教育人清白立德。今天,我们选拔干部,推荐人才,不就是强调“德才兼备”这两条吗?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敬畏”、“三个珍惜”,既非常深刻,也非常实在;既极富指导性,又极具针对性。为官从政,我们要按照去做;为人处事,也应该遵照执行。

  同时,裴氏家族获得如此成功的事例,也告诉我们,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优良的家规家风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就是要让人知道,谁以权谋私,谁违法乱纪,不仅会毁了自己,毁了家庭,而且也会让子孙蒙羞,也会辱没祖宗。就是死了,连祖坟也不让你进。我们强调廉政文化进家庭,强调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强调反腐败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目的就在这里,意义就在这里。

  (作者: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副书记)

标签 - 敬畏,珍惜,领导干部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