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其视作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多次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在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原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 张少义/摄影
4月的齐鲁大地,正是草长莺飞时节,求是杂志社记者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寿光市,聆听这里人们70年一脉相承的创业故事,实地感受这片土地上竞相迸发的创新活力。
谈起“寿光模式”,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被认为“最有发言权”。在1986年5月至1991年10月五年半的任期里,他领导全县人民率先搞起市场经济,发起了席卷全国的“绿色革命”,把北大洼千年洪荒地变成了“聚宝盆”。一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寿光县迅速崛起,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行列。
“改革先锋”王伯祥2019年4月8日接受“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记者专访。 张少义/摄影
总结改写“穷寿光”的经验,王伯祥4月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是一个‘干’字,脚踏实地干,因地制宜干,扑下身子和群众一起干”。这种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推动“寿光模式”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四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9年,以建设蔬菜批发市场为突破,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寿光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89年到2000年,以冬暖式蔬菜大棚推广为标志,一举奠定了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的地位;从2000年到2012年,以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举办为契机,寿光蔬菜迈向国际化;从2012年至今,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引领,向全国输出寿光标准和集成解决方案。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王乐义(中,佩党徽者)2019年4月1日向记者介绍一至六代蔬菜大棚发展历程。 张少义/摄影
寿光被称为“绿色革命”的摇篮,而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正是革命“火种”播撒第一人。王伯祥书记称赞他为寿光探出“一条正路子,好路子,取得了真经,摸到了真脉”。1989年8月,王乐义带领全村17户党员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种起了黄瓜等反季节蔬菜。当年就试种成功,全村产生17个“双万元户”。这也解决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蔬菜供应单一、紧张的历史性难题。此后,发了“瓜菜财”的寿光人毫无保留地把宝贵技术推向了山东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绿色革命”席卷全国。30年后的今天,这位“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仍然奋斗在传播设施蔬菜种植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创新超越的工作第一线。
4月1日下午,在三元朱村第六代蔬菜大棚里,王乐义向记者谈起他对“寿光模式”的思考:“寿光用13年时间,解决了中国北方冬天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不过,仅从蔬菜这点出发,还代表不了‘寿光模式’。农业增收、农民富裕,发展工业、工业再反哺农业,从而实现整体经济发展,‘寿光模式’首先是这样一条能向全国推广的路子。在这当中,农业很好地发挥了基础作用;再者,‘寿光模式’还应包含商贸物流好、城市建设好、文教卫生好等各个方面。”
谈到“寿光模式”的丰富内涵,曾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现任潍坊市委副书记、寿光市委书记林红玉,颇为认同王乐义的说法。他告诉记者,“寿光模式”是伴随着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一路探索、实践形成的,也必将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新的色彩、谱写新的篇章。2018年以来,寿光市委、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如何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开展了全市大讨论。寿光市未来将坚持世界眼光、全国定位,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寿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