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基层,为藏区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2019年05月10日 14:25:1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赵 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调研

  透过车窗挡风玻璃,一眼放去,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延绵不尽。这是进藏以来,记者看到的最常见也是最醒人的景色。

四川甘孜州巴塘县地巫乡易地搬迁俯瞰图 巴塘县宣传部供图

  车子刚驶入四川甘孜州巴塘县地巫乡,就听到了早已等候在村子口的群众优雅高亢、粗犷奔放的歌声,他们顶着炙热的阳光,手捧着洁白的哈达,让记者一行人感受到了藏族人民的的淳朴和热情。

  记者一行人,戴着藏族群众献给的洁白哈达,沿着村路走着,一位身着藏服,短发齐肩,眉清目秀的女孩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据随访人员介绍,这位年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是巴塘县地巫乡扶贫办公室的干事。虽说年纪不大,但是已经在藏区工作7年有余。可以说,她是地巫乡脱贫之路的见证者,她叫王晓燕。

扶贫干事 王晓燕 赵雁 摄

  “刚开始到甘孜州工作,我的办公地点是在距离这138公里的乡上办公,当时给我分配的是地巫乡的扶贫工作。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坐着像大巴又像皮卡一样的汽车,车上被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塞满了,行车途中的公路也不好走,一到下雨就塌方,特别恼火。总算到了地方,下了车我更傻眼了,都无法形容,就像是刚经历过一场战争一样,四处断壁残垣,当时我都快哭出来了。”王晓燕对记者说道。

  王晓燕说的开会地方,就是地巫乡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的原址,位于巴塘县最南端,距离县城约150公里,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灾害频发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群众就地脱贫难度极大。针对这一问题,2016年巴塘县借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一批政策,对3个村无条件自主搬迁的44户、19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现如今,在完成44户搬迁群众住房建设、附属设施配齐的基础上,村里计划投入3000余万元(包括:社会扶贫、易地扶贫及双流援建等资金),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村相融”理念,将该项目建设成为以桃园为特色主导产业的旅游新村。

地巫乡屋顶分布式村级光伏发电扶贫电站 巴塘县宣传部供图

  如今,不但村民们屋内烧水做饭不再愁,结余电力并网外送,还能为村集体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看着一应俱全的新居设施,王晓燕感慨的说道:“国家给的扶贫政策是真的好,造福藏区,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看的见、摸得着的福利,看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变好,我也是打心眼里高兴。”

  “藏区工作累不累?”“累啊!”

  “是什么力量让你一个小姑娘在艰苦偏远的地方工作,一待就是7年。”“其实,我没有想那么多,刚开始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份工作,我想到的就是做好它。慢慢地在工作中,特别是,乡里村里基础设置改善之后,我发现乡亲们高兴,我就对工作更有动力,我以为是自己对这份工作特别热爱,直到最近我才明白,是乡亲们在我心里扎了根,我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的人。你要问我基层工作累不累,苦不苦!累啊,苦啊。但是千累万累,为民造福就不觉累。基层千难万难,心有群众就不难。”王晓燕骄傲的说道。

地巫乡易地搬迁新居 巴塘县宣传部供图

  走过才知来路艰辛,阅过方知岁月清苦。王晓燕是新时代藏区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和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反映了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他们满怀热血,抗住了条件的清苦,耐住了岁月的寂寞。他们在高原奉献青春,在藏区抛洒热血,用忠诚与奉献,书写了扎根基层、造福百姓、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时代颂歌;用实际行动,为高原藏区撑起一片蓝天。我们为有这样一支为民的基层队伍而欣慰,为群众有这样一群贴心服务的基层干部而自豪。

  离别之际,挥手道别,王晓燕她坚毅的神情,乐观的心态,深深刻印在记者心中,他们用青春演绎的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用生命谱写的党的基层干部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激励着我们奋斗前行!

标签 - 扎基层,藏区,发展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