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记者和一户人家的70年

2019年05月10日 18:45:44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孙珉 编制

  人与人的相遇,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我在浙江日报社当摄影记者,第一次被批准单独下乡采访,就在嘉兴七星乡遇见农民叶根土一家5口,从此,他们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1950年、1959年、1990年、2008年、2019年……70年的岁月里,我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家四代人的生活。如今,我再次翻阅这些照片,呈现在我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早已不仅仅是他们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他们善良、勤劳、质朴、踏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历史定格在了这一刻。照片上,一家五口衣衫褴褛,可对未来的期盼,却都写在了憨厚的笑容里。

  交谈中我得知,叶根土解放前是个雇农,多年前与孤女高阿二结为患难夫妻,如今已经养育了3个孩子:大一点的女孩叫桂凤,哭着回家找爸妈的是大儿子兴富,还抱在根土手里的,则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二儿子兴友。

  1959年,终于有人把我带到了凉棚岭,带到了根土家门前。

  变了!一切都变了!

  不过是9年时光,生活的变迁却让人恍若隔世。

  听着根土细数这几年的生活,看着叶家清爽干净的小院,我一下子激动得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唯有再次举起手中的相机,“我再给你们拍一张全家福吧!”

  时任浙江日报总编辑于冠西看到这组照片和报道后,立即拟定了标题《一户人家十年间》,并写了一首长诗一起发表。诗的最后一段写道:“叶根土,叶根土,从前是,无土扎根枝叶枯;如今是,根深叶茂承雨露。中国农民五亿多,哪个不像叶根土!一张照片十年间,主人不识旧容颜;再过十年看今天,人人难辨旧河山!”

  1962年国庆节前几天,我收到根土的来信,立刻去汽车站买好车票。可参加婚礼总不能空手去,我送什么呢?笔记本里夹着的照片,给了我灵感。

  “我没什么好东西送给桂凤,就把这几张‘全家福’洗出来,放在镜框里带来了,让桂凤在婆家也能常看看,也能忆苦思甜!”一见到根土,我就小心翼翼从随身携带的行李里拿出了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花镜框。这一份有些“重量”的贺礼,是我的一片心意,更是我对桂凤、对根土一家的美好祝愿。

  吃过中饭,新郎要带着新娘回去了。根土把镜框当众交给了这对新婚夫妇。

  我赶紧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更没想到的是,因为这场婚礼,根土还成了我省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带头人。《陪嫁的“传家宝”》这组照片,不仅上过报纸,作了年画,后来还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集了去,作为翻身农民进行阶级教育、婚事新办的历史资料珍藏了起来。

  1978年12月下旬,当我再一次来到凉棚岭的时候,叶根土已经去世4年多了。

  我去邻村找兴友,赶到冬青姑娘家的时候,兴友手上正拿着刊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兴友倒是直率:“我们认识一年多了,今天我拿着富民政策,找她商量共建小家庭。”

  多么质朴,又多么充满希望。经历了寒冬,我们国家、我们每个普通的老百姓,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看着眼前这一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来,拿着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报纸,我给你们拍一张‘同心照’!”

  随着改革开放打开闭塞的大门,根土一家也和浙江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感受着精彩的世界,他们抓住一切机遇,拼搏着,努力着,发展着。

  1984年5月,我接受兴富的邀请,专程到嘉兴做客。10年前,他从部队复员转业,就留在了当地发展,此时已是嘉兴市运河农场职工大队第三中队队长,经营着500多亩田地。说来也巧,这正是他出生的地方。

  2004年初夏,兴富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参加胜忠的婚礼。

  “来,我一定来!再给胜忠也送个‘传家宝’!”电话这头,我爽快地答应了。

  兴法是根土和阿二回黄岩之后生下的儿子。过去的这些年,他果然“发”了——农忙时在家种田,有空就出去开拖拉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每个月就有1000多元的收入。

  2014年国庆节叶兴法儿子结婚的时候,兴法已经在村里盖起了三层楼的小洋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是不是怕我没给你孙子带礼物?”我边和她开玩笑,边招呼夫人把贺礼拿出来——还是一张全家福!那是前一年中秋节我来黄岩时候拍摄的。

  看着叶家老小捧着照片乐,我忍不住又一次举起相机。

  “咔嚓”,这满屏的笑脸写满了憧憬和梦想,不又是一个大写的“福”!

  1989年中秋节,我是和兴友一家一起过的。当时,他们结婚整10年,在村里盖起了新楼房。

  “徐伯伯,新屋造好了,还不够像样,可惜县城买不到毛主席和邓小平的画像,你们杭州是大城市,有的话,就帮我买两张,我要挂在这间新屋里。”那天,当我在宽敞、明亮的走廊里坐下时,兴友就兴奋地说开了,“你是知道的,我家三代全靠共产党,40年前,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如今是彻底变样了,我这个放牛娃总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这一番真挚的言语,听得我红了眼眶。过去这40年,我见证着根土一家从无到有的发展,我知道,他们对新中国、对共产党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当年回到凉棚岭后,根土当上了村里的贫协主席,1960年,他实现了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一直对党一腔赤诚,即便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错误批判,都未曾改变。

  1964年底,兴富参军了。在部队,兴富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交口称赞。他不仅守纪律肯吃苦,还在练兵场上一马当先,获特等炮手称号;凡脏活重活,义务劳动,他都抢着干,是学雷锋的积极分子。

  1966年,兴富果然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无论是根土还是兴富、兴友,这都是他们人生的座右铭。不过,和他们相比,胜忠能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让我惊喜。

  对新中国的感情,对共产党的感恩,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人,体会是不可能比我们这一代人更深的。可去世那么多年的根土,却把这份最深沉的情感,一代代传了下来,这何尝不是他留下的又一份“传家宝”?

  70年,四代人。叶家后人在嘉兴和黄岩两地开枝展叶:兴富的儿子胜忠在国有企业上班,兴友的儿子呈剑在台州开了家海鲜餐厅,兴法的儿子伟平则经营五金生意,只有桂凤的儿子杨辉军,依旧还是个“农民”。不过,他早就不是根土那样的农民啦。

  茅畲乡是西瓜专业种植乡,2/3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种西瓜,这些年,辉军不仅掌握种植好西瓜的一技之长,还能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走南闯北种大棚西瓜,算得上是新一代走出去的技能型农民。

  和叶家交了一辈子朋友,如果说,我对他们有什么“要求”,那就是,希望自己看到他们家培养出一个大学生。

  2013年6月8日,我的这个梦想,终于要实现了——桂凤的大孙女、辉军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念生物工程学的女儿杨希晨,终于要毕业了!

  我怎么可能错过这样的时刻!我一定要去。那天凌晨4点,我就起床出发了。

  叶家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2019年元宵节前夕,我和浙江日报的几个年轻记者去台州、嘉兴、黄岩,拍摄散在各处的叶家后代的生活。

  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车窗外的农村、工厂气象一新。当年辗转难行的路,今天一路可达。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的农村山清水秀,丰足殷实,处处是新时代的气象。在我70年的记忆里,这是我看到的祖国最美好的画卷。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悦中,更增添了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在嘉兴逸和源养老院看望了叶兴富,在台州路桥见了叶兴友一家,在黄岩凉棚岭村与叶兴法一家热情握手,当然,更要去看看杨辉军。在嘉兴下了高铁,我坐上汽车直奔辉军在平湖郊区新承包的西瓜田。一片泥泞中,他正穿着雨衣雨鞋和妻子一道忙碌着。

  “女儿都工作了,还不回家休息?”

  “还干得动呢!再干几年!”

  他笑着回答我。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一辆去年刚买的越野车被擦得锃亮。天是阴的,可在这片刚抽出新绿、露出生机的田野上,在这户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户身上,我却又一次看到了梦想和希望的光,那是属于根土的,属于根土一家的,更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

  看到了吗?这就是根土和根土家的孩子,勤奋、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看到了!这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勇敢、坚毅、不屈,一步一个脚印,创造着属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详见: 《一个摄影记者和一户人家的70年》

标签 - 70年,摄影记者,一户人家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