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转身续写绿色传奇

2019年05月23日 21:10:3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梁佩韵

  故事可以从一只青蛙说起。

  有一种珍稀青蛙,生活在湖泊、湿地和周围的农田、山林之中。青蛙在水里游就归渔业管,跳到岸上就归林业或者国土部门管,被人抓了呢,就归工商管……

  当然,青蛙的故事只是一个比喻。但这一故事,却折射出生态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九龙治水”、职责不清。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统一管理,有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实现对自然生态最严格的保护,这就是建立国家公园的初衷和方向。2019年5月上旬,记者参加中宣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调研,在探寻神农架的过去和现在中,感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3年来在这里的推行。

  放下“伐木刀”,当上护林员

224-杉林晨雾 作者:朱松兰

  神农架杉林晨雾 作者:朱松兰 神农架报社供图

  初入神农架,只见莽莽林海,极目放眼,飘渺而蓊郁。深吸一口气,满满的负氧离子,潮润润,凉丝丝。

  神农架地处秦巴山脉东端,被誉为华中屋脊,有着北半球保存最为完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同纬度地带唯一完好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华中之肺”。

  而这满目苍翠的背后又经历了怎样曲折艰难的历程?记者深入探寻。

  “常常是隆隆的开山炸石声伴随着嗡嗡的油锯伐木声。”58岁的红坪林场铁厂河管理所所长邵定春描述着自己年轻时当伐木工的经历。

  1970年5月,为了开发神农架这片原始森林,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林区,由湖北省直接管辖。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林区将修路作为主要建设方式,伐木作为主要生产任务,每年向国家上交20万方的商品木材。

  “我们每人每年要砍5方,生长了几百年的花梨木说砍就砍了,一棵大树锯成木段,能放满一卡车。”回忆起那段时光,邵定春心中五味杂陈。

20190507_133936

  记者采访红坪林场铁厂河管理所所长邵定春。《求是》记者孙思清/摄

  70年代大规模的砍伐,致使神农架森林资源损失严重,森林覆盖率迅速由85%下降到63.4%。自1978年开始,科学界便不断有人发出停止神农架森林采伐、保护原始生态的呼吁。国外新闻媒体也断言,若继续采伐下去,“再过5年,神农架就会从地球消失”。

  时任中共湖北省委领导指出,“湖北保不住一个神农架是犯罪”。198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开始注重迹地更新和人工造林,由资源消耗向资源保护转型,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路径,逐步实现神农架开发建设史上的战略大转移。

  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启了神农架全面禁伐的历程,邵定春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放下油锯和斧头那一刻,我实现了从砍树到护林的涅槃。前半辈子对森林欠下的债,可以用后半生来偿还了。”如今,他任管护所所长,带领9名职工负责9.53万亩山林的巡防管护。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

  至此,神农架迎来了最严保护时代。

  “成立国家公园后,工作更好做了,通过大力宣传和严格执法,砍伐、偷猎的情况越来越少。我儿子前两年大学毕业后,也当上了护林员。”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邵定春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把党交给我的这9万5千亩青山保护好,就是这辈子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放眼1170平方公里的“公园”,越来越多的人放下“伐木刀”,当上护林员;原来以捕猎为生的能手,正成为守护野生动植物的好手。告别了粗放的“木头经济”,神农架走出一条生态转型和绿色发展之路,眼下森林覆盖率已达到91.1%。

  端起“生态碗”,捧出“旅游宴”

  这里,孕育青青草甸与漫漫沼泽,这里,蕴涵厚重历史与蓬勃朝气。人间胜地是它的标签,地球之肾是它的注解,它就是大九湖,一个被载入史册的亚高山泥炭藓湿地。

20190509155248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风光。《求是》记者孙思清/摄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围田垦荒、90年代的大量伐木,承载过本世纪初的大规模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大九湖曾经不堪重负。2006年起,神农架实施湿地恢复性保护后,大九湖7万亩湿地、草地及灌木林地重现天地间,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得到极大改观,水资源蓄积调控能力显著提升。

  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夜宿大九湖”成为神农架旅游新时尚,更带火了景区农民自办的农家乐。

  “2010年我在九湖搞农家乐,游客多,客房供不应求,生意火爆,但污水、垃圾直接排放在湖里,确实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当地农民覃万梅对记者说。

  湖水污染了,谁还来这里旅游?

  为排除人为活动带来的污染和干扰,2012年,省委、省政府在神农架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支持大九湖实施湿地生态移民搬迁”。457户1800多名土生土长在大九湖的老百姓,搬迁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村。大九湖实施封闭管理后,景区内停止一切住宿、餐饮等经营活动,禁止游客在景区内留宿过夜。

  “我拿到拆迁补偿款后在新址盖起4层小楼,经营起宾馆,还租了三家临街店面搞餐饮,去年一家店的营业额就有300多万。国家公园建设后,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迈进新生活的覃万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保护好大九湖的生态环境,才能保住子孙的‘金饭碗’啊!”

  漫步在大九湖为移民搬迁而建设的坪阡古镇,仿佛走进了历史的画廊,“盐道”、“兵戎”和“水街”文化贯穿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靠山吃山是“竭泽而渔”,困守青山是“缘木求鱼”,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福利才是最长久的保护。

  破解“九龙治水”,实现最严保护

  神农架国家公园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仅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的35.97%,却分布着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等11种类型的保护地,级别上有5个世界级、4个国家级、2个省级。

  以前,神农架各种自然保护地范围相互交叉、多个管理机构并行,说“九龙治水”,丝毫不夸张。看似各个部门都在管,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保护效果十分有限。

  能否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是关乎试点成败的关键所在。

  经过3年的努力,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整合了4个“国字头”保护地和3个管理机构,从小的生态系统到大的生态系统、从森林生态系统到水域生态系统进行严格管护,实施精细化管理,基本解决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碎片化问题,实现了“一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标准”管理的目标,运行管理规范高效。

20190510091804

  巡护员向记者讲解如何布置野外巡护手持终端。《求是》记者 孙思清/摄

  “国家公园建立试点3年来,取得了3条重要经验:一是科学巡护,运用PDA来记录巡护路线、轨迹,在外实地监测;二是充分运用技术手段,通过红外相机、样地样带样线、电子围栏、无人机等多种手段,做到‘天地人’、‘点线面’全方位监测;三是管理更加规范,从过去只管林管草,到现在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范管理,更加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木鱼管理处杜建军副主任告诉记者。

4

  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里的金丝猴。《求是》记者孙思清/摄

  通过绣花式的管理,野生动物也迎来了更适宜生存繁衍的家园。为最大限度减少生物环境碎片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交流构成的威胁,2018年神农架国家公园启动华中地区首个生物廊道项目建设,计划建设供金丝猴等树栖式动物、食草偶蹄类动物、野兽及两栖爬行动物通行的上跨式、下涵式、缓坡式3类共25处野生动物通道。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工程的25处野生动物廊道。

  神农架还和鄂西渝东毗邻的另外5个保护区,成立保护联盟,建立联保、连通、联防机制,共同保护“泛神农架地区”生态环境。

  从伐木经济兴盛,到全面停止天然林砍伐,再到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神农架创造了北纬31度的绿色奇迹,而更多的绿色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上演……

标签 -
网站编辑 - 赵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