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庆

2019年06月05日 12:36:28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李文阁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看着、听着这一声声掷地有声、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血液在沸腾,力量在积蓄,激情在燃烧,仿佛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年代。

  大庆油田,一个在共和国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名字!大庆精神,一种需要中华民族永远接续的磅礴正能量!

  60岁一甲子。60年前,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给10岁的新中国献上了一份大礼。60年后的今天,大庆油田依然是国内最大的产油基地,为共和国70华诞的到来续写着辉煌。

  2011年9月,我曾经随求是调研组来过大庆油田,作为“走转改”活动的一项内容;2019年5月7-9日,我们随同陈扬勇总编辑来到大庆,既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采访,又作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

  再回大庆,又见大庆,被大庆的人、大庆的事感动着!

  两家近、两家亲

  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有一幅“纪实油画”,画面“记录”的时间是1959年,地点是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就是求是杂志社所在的沙滩。铁人面向南,站在沙滩路口的东南角,背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军用书包,画面的远景就是老北大红楼的东南角,而在红楼楼前的马路上,几辆背着“大包袱”的公交车正驶过路口。在大庆油田,这幅画非常有名,每次宣讲铁人的事迹都会提到它,因为它蕴藏着一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

铁人王进喜在北京路过北大红楼时的情形(油画)

  这一年,还在玉门的王进喜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入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10月1日这天,王进喜参加了国庆观礼。第一次见到了日夜想念的毛主席,他激动得睡不着,回到北京饭店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北京见到毛主席,浑身是劲精神抖,满怀豪情干革命,永生永世不回头。”

  然而,正当王进喜满怀豪情之际,一件事情却狠狠地触动了他。群英会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大包袱”,就问身边的同志,“汽车背的是个啥?”“煤气包!”“背那家伙干啥?”王进喜又问。“国家缺油,汽车改烧煤气了!”王进喜听了大吃一惊,很受打击。他说:“我在玉门觉得油很多,可出来一看,油缺得很。连毛主席住的地方都没有油用了。作为一名钻井队长真是有愧呀,还有什么脸开大会、受表扬!”想着想着,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流下了热泪。从此以后,公共汽车上驮着个煤气包的画面时常在他的脑海中出现,成为他后半生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动力。

  看着这幅油画,我不仅感到亲切、亲近,为铁人“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初心、爱国和担当感动,而且也暗暗称奇,似乎“冥冥之中”注定求是与铁人、与大庆油田有着不解之缘。

  据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统计,从《红旗》到《求是》,60多年间,党刊共刊登了大庆油田的各类文章37篇,《红旗》和《求是》各占一半左右。一家企业,尽管是国有企业,能够让党刊持续关注60年,这在党刊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足见大庆油田60年的辉煌和对共和国的贡献。

  在我们调研采访过程中,每到一个单位,“求是元素”都非常突出、醒目。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介绍“三超”精神(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展柜里,有两本翻开的《求是》,是2011年第20期,这一期刊登了一篇专门介绍“三超”精神的调研报告《超越》,文章署名就是“本刊文化编辑部”。全国劳动模范、大庆油田企业一级技术专家伍晓林在陪同我们参观时,还回忆了当时我们来调研的情景。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展室中陈列的《求是》杂志

  在“三老四严”作风的“发源地”——采油一厂三矿中四采油队,队长介绍,自从1960年建队以来,在队里工作过的共有1千多人,前一段时间他们专门追踪了所有人的情况,令人称奇的是,无一违纪违法。在中四队队史室的一个展柜里,放着一本打开的《红旗》,是1966年第13期,当时的一名老职工胡法莲发表了一篇《为人民管好油井》的文章。

  中油电能公司供电公司星火一次变电所特别重视理论学习,他们通过微型党课大家讲、网络专栏随时学等方式,构建出“线上线下、边学边讲、互动分享”的一体化课堂。在星火一次变电所的党员活动室,2019年第1-9期《求是》整整齐齐摆在桌上,变电所党支部书记介绍,他们每期《求是》都认真看,特别是总书记文章更是反复学习。

  在1205钻井队,第31任党支部书记刘德伟在介绍党支部建设情况时,专门播放了2011年我们来调研时文化编辑部与1205钻井队缔结共建党支部的照片,其中的一张就是我作为党支部书记与1205钻井队当时的队长胡志强握手的照片,看后觉得特别亲切、温馨。用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盖立学的话说,这是一次理论最高地与实践最前沿的“联姻”,双方的交融一定会产生丰硕成果。事实证明盖部长的话是对的,共建使双方受益匪浅,通过与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的记者得到锻炼,我们支部也被中直机关评为100对共建优秀支部。

2011年9月,求是调研组赴大庆油田调研,期间,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与1205钻井队缔结共建党支部

  在一定意义上,《求是》是理论的代表,对《求是》的重视就是对理论的重视,我想,这是大庆油田60年来能够对共和国贡献如此巨大的根本原因。

  理论学习有没有用

  理论学习有没有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有的人不仅质疑甚至否定理论学习的作用。作为实践最前沿的能源企业,大庆人用60年的实践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大庆人有一种自我评价:靠“两论”起家,又靠“两分法”前进。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呢?

  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后,为尽快实现生产,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大会战。于是,从1960年3月开始,3万退伍军人和一大批石油系统的精兵强将向冰天雪地的松辽平原汇集。会战从5月1号正式开始,余秋里部长任会战工委书记、康世恩副部长任会战总指挥。

  会战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正赶上3年自然灾害,国家极度困难;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经济建设孤立无援。会战开始时,职工吃的粮食基本上能按工种定量供应。随着会战的逐步推进,工作量越来越大,但粮食供应却越来越少,最严重的时候“五两保三餐”,就是一天只吃五两粮食。有的职工饿得难受,就跑到冰天雪地里捡秋收后的白菜帮子、甜菜叶子、冻土豆来吃。有的职工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喝点盐水,喝口酱油汤。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到1961年初已有4000多人得浮肿病,占会战职工人数的十分之一。

  困难不止这些。当时的松辽平原自然条件相当恶劣,雨季来得早,大地刚解冻就开始下雨,1960年又赶上40年不遇的连绵降雨。很多人没有雨衣雨鞋,只能光着脚站在水中;衣服晾不干,整天黏糊糊地粘在身上;虽有帐篷、活动板房、牛棚马圈可以住,但四处漏雨,床和被子浸湿了,拧也拧不干,睡不能睡,坐不能坐,有的人干脆就挤在了一起,几个人合顶一块雨布,坐着睡一宿。就连余秋里、康世恩住的牛棚,有一天晚上,为了避雨,也把床挪了七次。到了10月,天就一下子冷了下来,最冷时可达零下40度,冻土厚达2米。这时候,老百姓都在家里“猫冬”,叫“三九、四九,棒打不走”,可是石油工人们还要在野外作业,一天也不能停,泥浆水浇在身上,冻得就像穿了冰盔甲,走路前先用木棍在身上敲一遍才行。面对困难,职工思想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对石油会战心存疑虑;有的面对困难的环境,产生畏难情绪;有的觉得会战不正规,不像搞工业的样子。

  面对重重矛盾和困难,面对职工出现的思想问题,余秋里等会战领导认为,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为此,决定组织全体会战队伍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并号召要用“两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大会战的全部工作。学习“两论”的决定,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干部读、技术人员读、工人读,到了夜间,人们围着篝火学习“两论”,整个会战现场出现了“青天一顶星星亮,草原一片篝火红;人人手里捧毛选,‘两论’学习方向明”的动人画面。

  通过学“两论”,会战队伍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的矛盾。学习“两论”,为取得会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已建成146平方公里、原油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原油生产基地,占全国同期陆上总产量51.3%。在当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建成,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和人民需要的石油,都已经基本自给了!

  由于仅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大庆受到了党中央的表扬,毛主席亲自号召全国“工业学大庆”。全国学大庆,大庆怎么办?在巨大荣誉面前,会战工委响亮喊出了“前进依靠‘两分法’”,动员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两分法”,联系实际,检查工作,提高认识。

  所谓“两分法”,就是毛主席的“一分为二”思想,具体来说,就是看问题要采取辩证态度,既看到成绩,又看差距。为找差距,油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请各地劳模来讲课,送职工到先进地区和单位学习考察。通过学习对照先进,全油田大约找了大大小小共120万个问题,为油田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油田职工鼓足干劲提供了强大动力。

  60年,大庆人始终坚持“两分法”,取得成绩不骄傲,比出差距不泄气,打了胜仗找问题,遇到困难鼓干劲,依靠“两论”起家,又依靠“两分法”前进,由此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两论”也好,“两分法”也罢,都是说明了理论的作用,说明了大庆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对理论学习的重视和坚守。

求是调研组在修井107队考察调研

  今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大庆人理论学习的热情不仅没有减弱,而且愈来愈高涨。在此次调研采访中,不论是在研究院、采油队、变电所,还是在修井队、钻井队,我们感受最突出的就是浓浓的学习氛围,就是理论与实践巧妙、紧密的结合。在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修井107队,党支部书记在给我们介绍党支部建设时,专门谈了理论学习的情况,他说,他们的理论学习不是走形式,为学习而学习,而是继承了大庆的好传统,与实际结合、与工作结合。当年,学“两论”,得出的结论是需要油和没有油的矛盾;今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油气供应不充分的矛盾,大庆人就要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而努力、而奋斗。

  在开阔的松辽平原上,在高高的修井机旁边,一个戴着安全帽、身着红色工装服、因常年在野外作业而晒得黑魆魆的汉子,给我们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这就是大庆人的魅力,就是大庆人成功的秘诀。

  基层党组织该怎么建

  调研时,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205钻井队队史室里,当队歌视频播放时,党支部书记刘德伟和所有在队史室的大庆人都跟着大声唱了起来,自豪、自信、坚定洋溢在脸上,我们也受到感染,跟着哼唱起来。

  这就是大庆,这就是大庆人!在大庆,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大庆人的高素质,就是大庆人的精神风貌,就是大庆人的那股子奋斗精神、革命精神。不管外面如何喧嚣、热闹,大庆人始终保持着自我、自信,保持着淡定、平静,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

  秘诀何在?经过调研发现,源自基层党组织建设。

  从组织架构看,大庆油田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党组织书记与业务主管分开,大庆油田有党委书记和总经理,最基层的单位比如1205钻井队有党支部书记和队长。这样一种架构与部队相似,部队有政治主管和军事主管。这也许与当年大庆石油大会战的主体是退役军人有关,但更为主要的是,在此种架构下,大庆人工作起来顺手、顺心、有效率,从此种架构中尝到了“甜头”。大庆人有一句话说明了问题:“基层小队的战斗力看书记”,所谓“看书记”就是看基层党组织,就是说,一个小队、一支队伍,它的战斗力主要是看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怎么样,就是看党支部书记强不强、硬不硬。目前,油田有6000多名专职政工干部,占职工总数的3%,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0%以上,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人,高级政工师589人,政工师2449人,助理政工师2728人。

  大庆人是如何做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呢?

  陈扬勇总编辑是求是机关党委书记,所以他特别关注大庆的基层党建。每到一处,他都被大庆人对党的建设的重视、坚持和创新所感动,都会要求我们向大庆人学习,与我们讨论求是党的建设该怎么做……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职工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在大庆,理论学习最积极、业务能力最强的是干部;思想观念最解放,走在市场开发最前沿的是干部;在危险面前,冲在最前面的还是干部。在大庆,干部就要做“大庆精神传承人、持续发展带头人、职工群众贴心人”。

  头雁重要,选好配好头雁、培养好头雁更重要。为此,大庆油田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2016年开始,采油三厂就在150多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中开展“五清三会”为内容的基本功训练活动,目的就是要让领头雁“内功”强劲。“五清”,即清楚党支部工作基本业务,清楚上级对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要求,清楚大庆精神和传统基本内容,清楚员工思想动态和家庭状况,清楚本单位生产管理基本情况。“三会”,即会培养典型,会总结经验,会做思想工作。

大庆油田党委倡导的“八清八必到”

  “一面红旗红一点,五面红旗红一片,百面红旗迎风展,红遍松辽大平原”。典型,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身边的典型最动人,最能发挥引领作用。在大庆,典型时时有,从铁人王进喜到大庆“新铁人”王启民,从会战时期“五面红旗”到新时期“五面红旗”、“五大标兵”,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典型;典型处处在,科研有科研的典型,管理有管理的典型,闯市场有闯市场的典型,干部工人、机关基层都有典型。大庆人千方百计让典型“响”起来,通过媒体宣传、报告会、演讲会、文艺作品和典型挂历、劳模灯箱等,大张旗鼓地宣传典型事迹;让典型“香”起来,除对先进人物命名表彰外,在疗养休假、入党晋级、培训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让典型“亮”起来,在重要岗位和关键时刻重视发挥典型的作用,成为队伍中的领跑者。通过抓典型、树样板,大庆油田营造了“有排头就站、见红旗就扛”的浓厚氛围。

  “企业以人为本,人以企业为家”。马克思早就说过,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只能用爱才能换来爱,用恨换来的只能是恨。意思是说,你想别人怎么对你,那你首先就要那样对人。同理,要想职工以企业为家,首先企业就要把职工作为家人。基层党组织是否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为职工营造一种在家的感觉。在大庆,企业就是职工的家,党支部建设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六清楚六必访”:对每一名职工的性格特征、身体状况、思想情绪、技能特长、工作状态、家庭情况清楚,职工生病、家属探亲、家庭纠纷、遇到困难、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必访。在大庆,“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实施困难职工帮扶工程,建立“互助联储”基金和“送温暖”基金。在大庆,“关心职工的健康从职工健康时开始”,实施健康关怀,职工带薪休假疗养,定期免费体检;开办职工“心理减压室”,内设谈心茶座、减压沙袋,举办讲座和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企业和党组织付出的是真情,换来的也是真情:老工人李向阳,直肠癌手术后六次化疗,每次病情稍加稳定就上班,先后整理出100多个生产诀窍。他说:“我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多活一天就要为油田多做点事。”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大庆油田通过开展“选配一个好书记、建设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构建一个好机制、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六个一”创建活动,让每个党支部成为一团火焰,把职工凝聚成火热的集体;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颗星辰,在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模范是否应该被“照顾”

  到大庆,必到1205钻井队,因为它是大庆精神的代表,是大庆油田发展历程的缩影,也因为大庆油田三代铁人有两人出自这个队:第一代铁人王进喜和第三代铁人李新民,李新民现在还兼着海外1205钻井队队长。

  我们这次调研的最后一站就是1205钻井队。从内心里讲,由于我们曾经与1205钻井队的兄弟们共同“战斗”过,又结成了共建党支部,所以我希望第一站就到1205钻井队,看一看它的变化,再次体验那个英雄的群体带给我们的感动。

  在去1205钻井队的路上闲聊时,我与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的盖立学部长谈了我的想法,盖部长说,他们设计调研方案时,也曾经想把1205作为第一站。现在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时间,因为1205离我们住的宾馆比较远,需要的时间长。“以前1205钻井队不都是在市区附近钻井吗?”我问。他说,以前是这样,由于来1205参观的人多,为了便于参观,所以一般分配钻井任务时,把井场条件比较平整,离路近的井,给1205。这样的“特殊待遇”引起了一些议论,有人觉得不是很公平。这些议论传到了油田领导的耳中,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油田领导经过研究讨论认为,对待先进、劳模,不应该有“特殊待遇”,而应该和普通职工、单位一视同仁;劳模、先进不应躺在功劳簿上,而应该时时、事事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这样才配得上劳模、先进的称号。否则,不仅其他人和单位不服,而且也害了先进、劳模。所以现在,在分配钻井任务时,1205没有任何特权,该去哪里就去哪里,赶上什么井就是什么井。同时,油田领导对1205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做大庆的标杆,而且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钻井队的标杆。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1205,看着那熟悉的面孔和井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介绍最近几年的工作时,1205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刘德伟专门介绍了他们从2017年开始探索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精益钻井”,其核心就是消除浪费,实现钻井生产的高效率、零浪费和低成本。他们针对工序衔接、设备维修、安全事件、重复劳作、操作不当、无效等待、不良返工7项影响钻井生产的主要消耗点,全面消减钻井施工过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借助于此种管理模式,他们连续2年(2017和2018年)年钻井进尺超过10万米。特别是2018年,他们实现了平均机械钻速达43.27米/小时,平均建井周期4.57天,同比2017年钻井效率提高了3.3%,创出了4项大庆油田钻井纪录,其中有5个月进尺突破万米,实现了口口井提速、口口井全优、口口井创效,被大庆油田授予“新时代新钢铁”称号。

  这就是大庆的人,这就是大庆的事!他们总是在不断超越自己,不断续写新的辉煌!

标签 - 大庆油田,王进喜,调研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