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磨砺迎华诞,老骥伏枥话沧桑

——一个共和国老战士的心声

2019年07月19日 18:28:23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张定授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系列~

  我是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是新中国从诞生到壮大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正好90周岁,回望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战争经历仿佛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历历在目。

  1929年我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周巷镇。我的家乡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到处是成片的芦苇荡,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我们家兄妹四人,父辈希望天赐好运,把我们的名字里都带有民间最受欢迎的三个神,大哥张定福、二哥张定禄、我排行老三,叫张定寿(后来觉得寿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自己把最后一个字改成了授),还有一个小妹妹叫张宝玉,寓意自然是将小妹视如家中珍宝。无论从地理环境还是从家境应该说是不愁温饱的,可是在旧中国,由于常年战乱,我的家乡却民不聊生,我们家里没有土地,父母靠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但是随着四个孩子的出生,整个家庭陷入贫困的窘境。为了能养家糊口,我的父亲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南京打工,由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四人在老家艰难度日,生活来源全靠父亲打工挣钱维持。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我的家乡也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蹂躏,虽然我们生在鱼米之乡,可家里的日子却每况愈下,由于父亲在南京打工挣的钱是汪伪政府的伪币,在苏北老家没法花了,生活来源一下子切断了,母亲只好带着我们兄妹四人靠捡拾别人田里收割后剩下的稻穗,以及去别人家乞讨勉强维持生存。我的母亲为孩子们能吃顿饱饭长期四处奔波劳顿,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最终母亲病倒了,那时候我大概6、7岁的年纪,还依稀记得母亲躺在床上,身上发着高烧,没钱去看病,我们兄妹四人围着母亲干着急。情急之下,二哥带着我到镇上的中药铺求郎中给病情沉重的母亲看病,在二哥和我的哭求下,好心的郎中被感动了,他说:“先别说钱了,看病要紧。”郎中免费为母亲诊治了病情,抓了中药。只可惜为时已晚,平时身体很好的母亲,还是带着恋恋的不舍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我们兄妹四人失去了母亲的呵护。

  由于我们年龄尚小,为了孩子们能活下去,父亲被迫离开南京回到家乡,可是这样一来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又中断了,我们家的日子如同雪上加霜。父亲的懦弱最终选择了放弃,离开了这个家,而我们兄妹四人则在饥寒痛苦中苦苦挣扎。为了混口饭吃,二哥被迫离家到中药铺学徒,妹妹被送到别人家当了童养媳,大哥每天带着我走街串巷要饭,在饥一顿饱一顿中度日如年。饥饿、贫穷和屈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困苦无助中,二哥背着父亲,离开学徒的中药铺,去了外地游击区,自愿报名参加了新四军85师285团,先当通讯员后当卫生员,率先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之后,大哥也在1943年被当地游击政府动员入伍,成为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我自己也于1945年2月,离开家乡和那个苦难的家,徒步到江都自愿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成为新四军18旅战地医疗队的一名卫生员。就这样,我们张家三兄弟先后都参加了新四军,在不同的部队,不同的岗位,共同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妹妹曾回忆说在我们哥仨去当兵后,乡亲们都指责我的父亲:“三个儿子一个不留,都送去当兵,不是让三个儿子去送死吗?这个爹心真狠!”现在想来也渐渐理解了父亲。当时父亲没有了工作,实在无力支撑起这个家,在那个战乱不断,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父亲,又能做怎样的选择呢?父亲内心的悲苦,又能向谁去诉说呢?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就是我这个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一家的悲惨遭遇,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贫苦百姓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

  当时我和哥哥们参军的信念很简单。记得二哥曾跟我说过一句话:“在家也是等死,还不如战死,也许还能闯出一条活路。”正是这句话,点燃了我活下去的希望,也成为我们哥仨参加新四军的初心。随着我们在革命战争中不断成长历练,革命的大熔炉最终把我们哥仨锻造成为具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成为我们的铮铮誓言。在革命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我们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牢记: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共产党的恩情永生难忘!

  曾记得,在共产党的部队,军纪严明,官兵一致,爱护百姓。我们的部队白天隐蔽在老百姓的家中,但我们从未动过百姓的一针一线。在部队里不断熏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刻牢记于心,就是实在没有吃的,拿了群众的粮食,我们都是要把钱压在桌上或者打个欠条事后必还。那时,我们这些年轻的战士,心里没有别的念想,只有一个信念: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军队爱人民。

  曾记得,我们在战争中学,在战争中干,在战争中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我所在的战地医疗所,有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医生,教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医护人员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和战地救治技术。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把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穷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战地医务工作者、一个共产党员,一个自愿为国家,为民族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战士。

  曾记得,战斗间隙部队转移时每天急行军,我年纪太小,个子还没枪高,但是小小的身板上却要背负着沉重的行囊及医疗物品,只要行军一停下来,累得坐在背包上就睡着了,就这样我竟然凭着坚强的毅力咬着牙跟着部队走南闯北坚持了下来。当时新四军条件差,不能换洗衣服,战士们身上长满了虱子,部队流行一句顺口溜:不生革命虫,不叫革命人!正是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不断感染着我,把我从一个稚嫩瘦弱的娃娃兵培养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让我变得勇敢、顽强、坚忍不拔。

  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让我身心变得无比强大,进入解放战争后,我更是如虎添翼,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1948年,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开始了战略大反攻,我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终于轮到我们对敌人发起进攻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当时部队最响亮的口号,战友们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每个人就像打了强心针,几天不睡都不知困倦。我们部队接到命令,一夜肃清长江北岸敌人桥头堡,收复六扜、瓜州两个据点。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医疗所的一个见习医助,为救治伤员点燃了一盏马灯,只见一瞬间,长江对岸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了我们的阵地上,医助不幸被炮弹击中,就牺牲在我的身旁;而就在六扜战斗结束战友们打扫战场时,我们团长被躲在暗处的国民党兵用枪击中腹部,出血不止,在后送途中牺牲。在战争中,我亲眼目睹了无数的战友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无数的战友留下了终身残疾,无数的战友牺牲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张包裹遗体的草席,很多牺牲的战友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姓名……这些经历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灵深处,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的灵魂,那些英勇的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事迹无时无刻地鼓舞着我,激励着我,最终转化为催化剂让我在战争中迅速成长,无畏艰难险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时,我刚满21岁,继续留在了部队。此时,没有仗打了,我开始抓紧时间学文化、练技能、长本事,不断进取。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关怀、培养、教育下,我从一个目不识丁的苦孩子渐渐的成长为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一定学识的部队军医;从一个“为填饱肚子来参军”的毛头小子渐渐成长为拥有坚定的信念——“跟着共产党去开创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共产党员;从一个小小的卫生员成长为部队卫生后勤工作的管理者,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军队和人民给予我的,我将用我的一生来回报这份恩情!

  我曾在1958年和2000年两次回到阔别已久的高邮家乡,亲眼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家家有田地,户户住新房,蟹肥鱼壮,稻花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乡亲们脸上洋溢着人民当家作主,奋发建设新中国的主人翁的精神面貌。如今,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盛世正俱兴。看到家乡的巨变,我从心底发自肺腑地想大声欢呼“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那个被外敌侵略,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已经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经过近百年来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改天换地,已经迈向了和平、民主、文明、富强的康庄大道。我时常对孩子们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

  回忆战争年代,今天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战友们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每当清明时节我都会在内心深处告慰英灵们: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安康幸福的新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安息吧,英烈们!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我作为一个老战士,向在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和鲜血的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向我们发出的新的奋斗号角,我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定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现在,我虽然已经90岁了,每天早晨听新闻,看报纸,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越发感到国家的各项政策得民心,顺民意,为民谋福祉。我希望自己再多活几年,亲眼见证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富强。每每想到此,我的眼里总是被抑制不住的泪水充盈,我这个90岁的老兵,深感自己如此幸运地生活在这个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脱胎换骨,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我以自己90岁的高龄深情地祝愿我的祖国:未来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作者: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离休干部)

标签 - 我的祖国,风雨磨砺,华诞,征文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