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进乡村经济现代化,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2019年11月27日 14:38:28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宁阳

  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两大经济体,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以城市经济发展最为突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实现路径。乡村经济现代化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需求供给双向推动,增强城乡一体互动

  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因各自需求与供给形成了互为主客关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注重双向推动,使城乡经济在互动中深化一体化进程。现阶段乡村需求与城市需求基本趋于一致,由于直接交流频率低,除一些大型家电外,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以“区域供给”的“次级商品市场”为主。但智能手机普遍化应用使乡村居民通过网络通道更多地参与了城市经济,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其需求。供给方面在原有物质资源供给外,乡村经济出现了乡村旅游等偏于精神化的供给方向。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需求目前大多集中于新鲜农产品与乡村风光及乡村特有生活方式方面。其中,精神需求是以需求带动的供给,即城市居民只有通过设身处地才能满足其对乡村风光的欣赏与体验需求及对其生活方式的休闲参与。但城市经济向乡村经济反哺多为间接形式,缺乏直接对接的高效手段。因此,在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向现代经济一体化方向深化时,需提供技术服务确保网络通道与物流通道的有效对接,应扩大乡村经济中的物流功能,尤其是“快递到家”需要进一步落实。同时,乡村网点的建设应该以党员之家作为中心,打造可直接输入城市经济的物流通道,强化经济互动的针对性,扩大乡村家庭与城市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与数量级。值得注意的是,乡村经济“次级商品市场”为乡村提供的产品质量与品质有待提高,因而提升乡村经济区域内生活消费品质量与品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牵涉到乡村居民健康与生活质量及幸福程度等各个方面。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侧重点应该转移到“物质原味化”与“精神升级化”。鉴于二者互为主客关系的复杂性,应在细致分析乡村经济要素与城市经济要素匹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可以专门发展的行业。

  二、激活地理“小市场”,拓展流通“大市场”  

  乡村经济因其历史沿革形成了地理“小市场”,但由于工作、教育等生存技能施展及技能储备需求,加上商贩进村售卖,共同引发的人口流动使“小市场”不复往日盛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乡镇经济虽然曾经繁荣,但持续发展问题不容乐观。农村-乡镇-县级之间的市场关系趋于淡化,进一步加剧“小市场”与“大市场”交流层面的弱化,成为阻碍乡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实践的主要阻力。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地理因素、交通因素、人口流动因素、互联网络因素等。因而,在振兴乡村经济战略部署中,应该从市场建设视角,认真分析导致“小市场”凋敝、“小市场”与“大市场”流通障碍的诸项因素。比如,激活地理“小市场”,就应该从地理、历史沿革、规模等多因素展开调研,仔细剖析后选择适宜的激活手段;或重新建设一些因地制宜的“小市场”,为乡村经济进一步活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流动性激发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小市场”与“大市场”的直接对接层面,而拓展流通“大市场”刻不容缓的急迫性应该将侧重点集中到对“大市场”的流动需求,包括城市购物、城市休闲旅游等新的经济驱动因素。可见,“小市场”的建设旨在推动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联互动;而“大市场”的拓展旨在乡村经济中的新需求向城市经济寻求满足,或可通过乡村经济现代化提供满足。

三、科学推进“土地流转”,提升资源配置水平

  农业收入水平下降是当前乡村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农户不易通过土地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面“土地流转”采用的集中化形式与机械化作业方式,使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化率相对较低。因而,在科学推进“土地流转”的实践中,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乡村经济特点,合理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地性质,如荒地向花圃园艺的转化,耕地向立体化农业的转化,桩基土地向家庭农业的转化等。“土地流转”解决的是土地利用率,与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土地的困境等问题,因而农业技术与“土地流转”的匹配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流转成功率。在打击“非法流转”的同时,应该采用科学方法,在党员之家或合作社,匹配技术分析部门,对各地的土壤、阳光、水资源、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确保“土地流转”的科学性,并于科学性的基础上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合理安排各项资源投入,确保产出收益。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为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

  四、开发资源要素新功能,强化资源利用比较优势

  表面上乡村经济资源要素已开发殆尽,事实上对资源要素新功能的开发仅处于中级阶段。以山水资源为例,乡村经济发展中因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林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在林地开发利用层面,一旦对接到与乡村毗邻的地理区域,或“卖山头”,或“荒地开发”,或“林场畜牧业”,或“生态园”,或“水资源工业”等形式的资源开发侧重点在于旅游与工业,也形成了诸如葡萄由种植向葡萄酒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此类地区能够建设成功多元化功能集中发展的新型产业,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农业发展问题。但远未能解决乡村经济所期许的“安居乐业”。现实的讲,产业园的发展路子,未能把当地沿线以村为单位的经济体一起激活(如家庭旅馆、乡村生活方式体验、农村家庭产出与城市家庭需求对接等)。另外,乡村经济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向精神层面的转化屈指可数,是否可以尝试更大范围内的自然写生、更高频率的乡村艺术节之类的发展道路,是否能够摆脱原有思维,将乡村经济中的物质资源要素、精神资源要素做进一步细分,从中分化出专业属性的行业,是当前开发资源要素新功能,强化资源利用比较优势应该关注的“供给侧”,也是乡村经济升级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总之,现代经济体系中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乡村经济现代化有赖于发展思维的现代化,而发展思维的现代化也必须建立在对乡村经济的科学定位基础上。从改革开放与世界农业发展经验观察,未来中国乡村经济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怎样的乡村”、“如何让乡村充满持久生机与活力”等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2019MS067)”。

标签 - 经济体系,城市经济,乡村经济
网站编辑 - 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