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个省份有担当

2019年12月23日 14:01:0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侯亚景 张芯蕊 编制

  站在地球“第三极”,如何保护好“中华水塔”,发挥青海重要而特殊的生态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近期,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在第24期《求是》杂志撰文《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述了青海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时代机遇、新实践和战略谋划。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时代机遇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是为了改革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等的体制,把那些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方划入各类自然保护地,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在大江大河的总径流量中,长江的1.8%、黄河的49%、澜沧江的17%、黑河的45.1%的水流,都是从青海流出的。

  同时也要看到,青海深居内陆,环境艰苦、底子薄弱,虽地大物博,有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90%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保护好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维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路径。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图为黄河北源的发源地——青海省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供图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探索,总结了经验、取得了成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新实践。

  经过多年的努力,青海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好转

  ◆ 现在的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

  ◆ 青海湖面积2018年达到4563.88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319.38平方公里

  ◆ 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推进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

  ◆在机构职能上改革创新

  ◆在制度建设上改革创新

  ◆在资源管理上改革创新

  ◆在价值实现上改革创新

  ◆在全域共建上改革创新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美好明天

  战略定位

  ◆率先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

  ◆率先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

  ◆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地资金保障机制

  ◆率先推进自然保护地科学有效管理

  ◆率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目标

  以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总目标,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形成生态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发展步骤

  第一步:到2020年,完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

  第二步:到2022年,构建起布局科学、分类清晰的自然保护地模式,全面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第三步:到202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健全,统一的分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模式,建成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更多详情请见: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文章《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