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说:我心目中的小康是这样的

2020年06月20日 13:05:5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蔡春玲 王文婷 鄂璠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记者随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湖南的田间地头,探访乡亲们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一起听他们怎么说。

  “新长征路上的追梦人”朱向群

  朱向群,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主任,“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曾孙。自从担任沙洲村村主任后,从红色景区建设到红色旅游发展,从脱贫攻坚战役到发展产业致富,朱向群把“半条被子”精神始终贯穿在工作中,没日没夜扑在村子发展上,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他甚至卖掉自己赚钱的挖机,只为有更多精力投身村里事务。他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的长征路,就是带领沙洲村人民全面脱贫,奔向小康。”

  “围着百姓‘跑’的老党员”毛雨时

  75岁的毛雨时1962年从韶山学校高中肄业回家以后一直扎根家乡。1980年进入村委班子,1983年任韶山村副大队长后,历任大队长、村主任、党总支书记等职,多年来,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是韶山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从党的十五大开始,他连续5届担任全国党代表。2017年,年事已高的他退居二线后,成为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者,和市里多名宣讲员一起,到各村思想学堂开展党的政策和乡村治理微宣讲220余场,为倡导文明新风尚贡献力量。

  要让“日子像小龙虾一样红火”的罗琼

  罗琼是湖南郴州北湖区吴山村龙虾养殖户。“又钓上来一只!”“慢点出水,小心虾跑了!”一群游客围在养虾池边欢笑不断,不时响起一声声惊喜的尖叫,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钓虾大赛”,组织这项活动的正是罗琼。因为想在乡村田野闯出一片天地,他毅然辞去“铁饭碗”,只身一人回到老家当起了“新农人”,和青山绿水作伴,养起了小龙虾。创业初期,因为没有经验,池塘里的虾死了大半,但罗琼没有放弃,多次跑到湖北、江苏学养殖技术,克服种种困难,如今,他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小龙虾产业链,在郴州城区和村里开了多家饭店,而且还带动142户贫困户一起脱贫奔小康。

  被子多到盖不完的朱中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朱中雄就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小儿子。已经82岁的朱中雄如今每天坚守祖宅—— " 半条被子 " 故事发生地旧址,担任义务讲解员,让鱼水情深的故事代代传扬。" 家里现在有二十多床被子,多到盖不完。"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朱中雄特别开心,儿子朱小红在村里开起了土菜馆,随着村里的红色旅游不断发展,土菜馆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小康要靠双手干出来”的李来友

  李来友,湖南郴州北湖区华塘镇吴山村幸福农场负责人。5年前,他与妻子吴幸红偶然路过华塘镇,看到这里草莓种植的情况,妻子有了种草莓的想法。起初,他并不支持妻子重新创业种植草莓,但后来他却成为妻子最坚定的创业伙伴和得力助手。如今,夫妻二人在湖南省郴州市华塘镇吴山村管理着110亩草莓地,还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销售的渠道,当地党委政府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帮助他们卖草莓,李来友也专程去长沙等地学习电商销售,夫妇俩准备大干一场。

  辣椒“博物馆”里的“推销员”何青松

  何青松,湖南郴州汝城县县委副书记。“朝天椒是我们本地品种,墨西哥椒最辣,牛角椒清炒最好吃……”在汝城大坪镇产业扶贫基地里,何青松手捧辣椒如数家珍。汝城县山清水秀,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种出的辣椒品质好、风味独特,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小小汝城县,就像个辣椒“博物馆”,这些“小辣椒”养活了全县17000多贫困户,每户年增收8000元左右。“红红火火的事业,需要红红火火的产业;红红火火的生活,需要我们红红火火的辣椒。”何青松对小康生活的描述令人激动、憧憬。

  “绿色蔬菜种出小康路”的袁满华

  袁满华,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大坪镇村民。“等15年地租到期,我也差不多胡子飘飘了,以前的生活比较苦,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正奔向小康,未来的生活会充满阳光。”袁满华曾是一名贫困户,他想搞点产业,但手头资金不多,加上土地承包较难,一直没有实现。去年,镇村干部开展认亲帮扶工作,“上门”引导袁满华夫妻到基地种大棚蔬菜,帮他流转土地,并提供技术指导和5万元的免息贷款,袁满华开始走上蔬菜种植致富路。如今,大坪蔬菜基地每天都能采摘蔬菜2000斤左右,并且有人上门采购,一点也不用担心销量问题,预计今年收入至少有10万元以上。现在,袁满华夫妇干劲越来越足,共同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把金银花种成脱贫致富的“富贵花”的阳恩军

  阳恩军,湖南邵阳隆回县小沙江镇响龙村村民。从2018年初加入隆回新隆源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后,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阳恩军成为金银花种植能手,年收入翻了一番。如今,他一个人打理着5亩金银花地,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在七八万元左右。此外,身体健康的阳恩军还种着3亩水稻,养着3头猪,农闲时间在外打工,做泥水匠,打工的收入每年也有二三万元。“再过20多天,这里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开了,空气都会变得很香甜!”阳恩军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有了属于自己安安稳稳的家”的汤雪花

  汤雪花,湖南怀化麻阳县龙升社区异地扶贫搬迁户。原来是麻阳县锦和镇轻土村村民的汤雪花,去年5月搬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龙升社区,并在社区内的公益性岗位做保洁员。精准扶贫政策解决了汤雪花的住房和工作困难,也让她因病瘫痪在床的女儿医药费有了着落,汤雪花一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英姿飒爽的‘杨门女将’”杨云梅

  杨云梅,湖南娄底新化县杨家边村村民。在家门口的千亩荷花塘畔,身着“杨门女将”服装的杨云梅自信地敲着“杨家大鼓”,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自从加入了“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打鼓,弘扬发展当地独具特色的杨家将文化。丰富多彩的乡村业余文艺活动,让她更加自信、乐观、快乐。当问到她理想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子,她露出了灿烂朴实的笑容——无忧无虑地活着就很好,现在她已经实现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心目中的小康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老乡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拼搏却是如此朴素、纯粹、动人,他们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康生活,那些挂在脸上、发自心底的笑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