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看志愿服务如何助力全面小康

2020年07月05日 20:13:23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闫玉清 赵雁

  文明,是张家港这座城市的“名片”。高质量的文明,是既有“仓廪实”的硬实力,又有“知礼节”的软实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

  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央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动员和凝聚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张家港市积极推动新时代下志愿服务的提档升级,探索创新志愿服务的实践方式,走出一条具有“张家港特色”的文明志愿服务路径。志愿服务如何助力全面小康?我们听一听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办副主任王海燕的答案。

图为南丰镇建农村一角(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志愿力量“沉下去”,文明乡风“扑面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求是记者:张家港市是如何将志愿力量下沉,激活“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助力乡村振兴的?

  王海燕:为了畅通群众需求收集的渠道,张家港市金港镇袁家桥村在文化礼堂专门设置了“民生茶馆”,村“两委”班子轮流值班以志愿者的身份担任“民生观察员”,在“民生茶馆”和村民群众“喝茶话家常、沟通聊心事”,进行零距离对话和现场服务,轻松自然的氛围让群众把平时不想讲、不愿讲的问题讲出来。现在,村民只要有事情就来到“民生茶馆”喝茶聊天,向村党组织反映自己遇到的喜事、急事、难事、烦心事,“民生茶馆”也成为了干群之间的一座连心桥。村干部也彻底转换了角色,从原先的“陌路人”成为了如今群众眼里雪中送炭的“暖心人”。

  求是记者:可见,面对面了解群众诉求,俯身倾听民意,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第一步。

  王海燕:张家港市积极引导部门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军”,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成立行业志愿服务组织,科学设计项目,制度化满足群众需要,整合部门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卫健委为例,原来开展志愿服务是各医院在重要节点开展一些健康讲座、义诊类的志愿服务,各自为政、服务项目多有雷同。现在卫健委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卫生健康行业支队,整合下属各医院、社会相关志愿服务队力量,开展群众当前比较关注的中医养生、健康饮食、运动指导、心理健康等文明实践项目,让乡村群众拥抱文明健康新生活。

  求是记者:需求收集之后,把优质的志愿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步。

  王海燕:文明实践的主体是村民,在关心服务群众的同时教育引导群众,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志愿服务是有力有效的一步。

  南丰镇建农村在村民家中设立先锋岗、科普岗、民情岗等8类“和美乡风志愿岗”,充分发挥村民的专长,在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民情民意、建立交流平台、服务凝聚村民。通过推动志愿服务资源向下沉,有效提升了农民精神面貌和乡风文明水平,让农村精神文明“富”起来。

  图为金港镇袁家桥村“民生茶馆”志愿者担任“民生观察员”前来民生茶馆收集民情(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志愿服务模式“输出”,文明扶贫有“实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2017年3月,张家港市与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在全力做好物质扶贫的同时,张家港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文化文明引领,推动“张沿”两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下乡、文化交流走实走心,激发脱贫思进、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凝聚强大力量。

  求是记者:扶贫要先扶志,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张家港市的文明扶贫有哪些“实招”?

  王海燕:主要是“一站一网”。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推动文明实践载体共建、结对帮扶和互动交流,张家港首创24小时文明实践驿站,以点带面推动沿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驿站内设有新思想学习区、亲子阅读区、科普阅读区、文艺阅读区、数字阅读区,具备政策理论宣传、淳朴民风引导、良好家风培育和移风易俗等服务功能。驿站采用智能管理24小时开放,以图书为载体,以阅读为媒介,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成为激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立自强、同创共建美丽新家园的文明实践新平台。在24小时文明实践驿站的带动下,贵州率先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沿河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展开。

  求是记者:这就叫“24小时驿站”点亮全面小康。

  王海燕:再就是“志愿沿河”激发脱贫动能。为了帮助沿河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志愿者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张家港赠建沿河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和全国西部地区首个县级志愿服务网“志愿沿河”。“志愿沿河”网采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志愿项目库建设,帮助沿河设计一批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善行沿河•和美土家”志愿服务品牌。组建理论宣讲、党建服务等8个志愿服务支队26个志愿服务小队,建立志愿服务骨干学习交流制度,推动形成弘扬志愿文化、加强志愿培训的良性互动。

  求是记者:可以看出,张家港市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以文化文明为纽带,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合作,改变了沿河群众的精神面貌,提振了脱贫攻坚的自信心;通过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建设,弘扬了祟德向善的社会风尚;通过促进志愿服务,落小落细落实帮扶的具体措施,为沿河全面脱贫奔小康推动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图为位于商业区购物公园的24小时图书馆驿站(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志愿服务“处处可为”,为高水平小康“持续加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志愿者群体“点赞”并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求是记者:张家港市是如何让志愿者“人人可做”,让志愿服务“处处可为”,让社会尊重和关爱志愿者的氛围“时时可感”呢?

  王海燕:在文明张家港,志愿服务作为最“接地气”的文明创建活动,早已成为文明创建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成为市民生活的一种新态度,植根于这座文明之城的每一个角落,增强了城市的亲和力、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

  张家港市依托“文明系列驿站”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市民生活,创新打造了先锋驿站、24小时图书驿站、幸福家长驿站等面向城乡居民开放的志愿驿站,让群众在接受志愿服务的同时,引导他们参与志愿服务,共享城市文明。近日,随着沪苏通铁路张家港站的启用,张家港在高铁站内候车大厅打造“益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驿站,以旅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志愿服务的公益形式,为各类旅客人群提供补充性、个性化服务,激发文明力量赋能高铁时代。

  求是记者:看来,正是建设遍布城乡的志愿服务驿站,把城市文明渗透到城市每个角落。

  王海燕:“线上”张家港市依托友爱港城网,搭建了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工作平台。除常规的志愿者招募、活动发布、审核公示、时间记录等管理机制以外,友爱港城网还有志愿服务需求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功能。“线下”张家港市将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整合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兼具“志愿项目孵化、志愿资源协调、志愿者培训、志愿文化交流、志愿服务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者之家。

  求是记者:搭建“线上+线下”的工作平台,真正精准有效地推进了志愿服务活动。

  王海燕:我们还创新志愿者礼遇方式,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2020年,张家港市修订完善《张家港志愿者礼遇办法》,除了每年嘉许优秀志愿服务典型、设置覆盖全市的志愿者礼遇自助兑换设备、定制志愿者礼遇专用文创纪念品、寄送表扬信之外,还与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免费为注册志愿者提支持张家港市持续探索志愿者礼遇的社会化方式,让志愿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调研手记: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之举。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张家港市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描摹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张家港的“精准画像”,走出了一条具有张家港特色的文明实践路径,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既有“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又有“崇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张家港人正以浩浩长江那样一往无前的气概奔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

标签 - 张家港,小康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