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边境线上的小康路

2020年07月23日 20:53:52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记者 李飞 曾嘉雯

  那山

  从南宁一路向西南,我们来到了龙州县。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播撒过革命的火种,邓小平同志曾领导龙州起义,并建立了中国红军第八军的军部。龙州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184公里,有壮、汉、瑶、苗、回、侗等民族,壮族人口占总人口95%。

  这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方,山多,是来到龙州的第一印象。

  

龙州县地貌。 严造新 摄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从南宁赴左江流域考察,对流经龙州的左江及沿岸山峰进行了评价:“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无此石之奇。虽连峰夹嶂远不类三峡,凑泊一处促不及武夷,而疏密婉转在伯仲间,至其一派玲珑通透别出一番鲜巧,足夺二山之席也。”由此可见,龙州这一带山之奇险,也可想象,在这里拔掉穷根,难度有多大。

  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田间地头作舞台,青山庄稼是幕布”,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条件限制,龙州的发展缓慢,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小康生活,对龙州百姓而言,曾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考察工作,强调“广西是革命老区,是贫困地区,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

  群山虽然连绵起伏,但挡不住新时代龙州人民拔掉穷根、奋力奔小康的步伐。

 

  那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西做足“边”的文章。“边”,曾经是龙州的劣势。

  由于缺乏边民互市贸易点,通关又不方便,龙州县的边民“守着聚宝盆,过着穷日子”。一些边民甚至选择在与龙州相邻的凭祥市创业。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这一窘境,龙州快马加鞭进行口岸及边民互市贸易点的建设,引导边民开展边境贸易、发展边贸产业。

  在选址地几乎没有一块广阔平地的恶劣条件下,龙州人移山填谷、穿山架桥,在那花屯一连开挖了四座山头,建成了边民互市贸易点。

  回忆这段经历,龙州水口口岸管委会副主任赵华至今还记忆深刻,“边境一带谷深林密,山蚂蝗特别多。施工的时候,我们每天都扎紧裤管,但还是防不胜防。每天收工回来,我们坐在马路旁,把鞋子袜子一脱,总能抓出吸血吸得饱饱的山蚂蝗。”

  革命老区的人民血液里流淌着革命的基因,过去,他们革的是反动统治的命,后来革的是贫穷落后的命。经过创业者们的筚路蓝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边”,已成为龙州最大的优势。

  龙州县西部的边贸小镇——水口镇,与越南仅一河之隔,“打开门就是越南”。这里是广西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

  谭伯坚,水口镇北胜村板王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共有3口人,在参与边境互市贸易之前,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种甘蔗,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也仅能维持个温饱。

  这些年边贸发展日渐繁荣,谭伯坚不甘于穷苦的现状,主动参与了边贸互市运输、货物装卸等工作,主要运输进出口的果干、稻谷、坚果等。他告诉我们,一般货源多的,每天可以拉11到15单,每月可增收3000—4000元。2017年,靠着自己的双手,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水口镇,像谭伯坚这样“靠边吃边”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龙州县大力扶持边贸合作社和发展加工贸易,当地边民组织成立边民互市专业互助组,利用当地口岸独特优势参与互市贸易,还利用“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8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的政策优势,通过企业组团进货,每天还能额外挣到30元。离边境线3公里范围内的边民,每人每月还能享受补助210元。一系列的边贸扶贫、兴边富民政策,推动边民甩掉了贫困帽,走上了靠“边”吃“边”的小康路。

 

水口镇边民互市贸易场景。 龙州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那屯

  扶伦村板端屯,是一个有故事的屯。

  “自治区文明村镇”“自治区五星级党支部”“崇左市文明村”“崇左市宜居乡村建设星级示范村”“崇左市脱贫攻坚红旗村”“龙州县产业发展红旗村”……别看这个屯今天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在过去,“贫困村”这个帽子压得板端屯抬不起头,村民们走到哪都觉得低人一等。

  2016年以前,村人均年收入仅为3300元,全村70户人有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1.4%。村民们戏称家门口曾经是“水泥路”,又是水,又是泥,简直是惨不忍睹!

  穷,就像村民们心底的一座座山,层层叠叠,似乎迈不过,逃不掉。

  而改变,始于一次思想的转变、一个公司的成立、一个产业的发展。

  跑马洞,是广西龙州县扶伦村板端屯提督山下一座规模巨大的喀斯特天然溶洞,相传为广西提督、抗法名将苏元春的藏兵洞,他曾经长期在此屯兵,藏兵洞开阔可跑马,跑马洞也因此得名。

  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只是村民们没有意识到,青山还能变成金山。村民梁均说,“小时候这里杂草丛生,我们经常来山洞捉迷藏,谁都没有想到,这就是座富矿”。

  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看准板端屯天然溶洞的旅游资源,决定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村民脱贫摘帽的重点。

  有村民不解地讥笑道,“谁会来这么偏僻的地方旅游,这简直是异想天开!”

  不统一思想就没法凝聚力量。在帮扶单位的组织下,板端屯组成考察团奔赴崇左市大新县著名溶洞旅游景区考察学习,村民们亲眼见识了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丰厚红利。同样是喀斯特地貌溶洞,为什么自己的跑马洞丢在一边杂草丛生,别人却充分利用发展成旅游产业日入上万。巨大的反差让板端屯的村民们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震荡,考察回来后,大家下定了决心。

  说干就干!

  决心和激情上来了,什么都不是问题。

  没钱,那就自己筹。每家每户入股1—2股不等,每股1万元,自筹了资金150多万,成立了龙州野望云端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董事长和理事会成员都是选举出来的本屯村民。

  没人,那就自己干。板端屯村民每天干完自家农活后,就到跑马洞挖泥、拉土、运石,平整道路,修葺栈道……跑马洞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这样红红火火搞起来了。现任板端屯第一书记廖煜彧动情地说,我们现在洞里踩的每一块砖,都是村民自己垒的,周边的每一棵树,都是村民自己种上去的,这个地方处处凝结着村民的心血。

  

跑马洞内景观。 曾嘉雯 摄

  2017年开始营业,2019年景区收入就突破了80万元。全屯村民除了年底每户每股分红5000元之外,公司还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景区务工,直接带动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板端屯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在跑马洞景区的带动下,村民们像马儿一样在小康路上向前奔跑。

  行走在老区,遇到的这些都是一张张普通百姓的脸,朴实并略带沧桑,在他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面对困境的坚韧和不屈,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更看到的是中国人民昂扬向上、勤劳奔小康的现实图景。这不是别处,这正是中国!

标签 -
网站编辑 - 刘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