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重庆缙云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20年08月18日 14:38:1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陈金霞 唐淑楠

  “赤多白少”为“缙”,早晚霞云姹紫嫣红的缙云山因此而得名。

  缙云山是重庆主城区的重要“肺叶”,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因种种原因,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缙云山曾一度出现违建突出、农家乐无序发展蚕食林地等问题,缙云山的自然生态不堪重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全面小康,是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那样的小康也不是人民希望的,不是真正的小康。

图为缙云山全景。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秦廷富/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作出批示,强调“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2018年6月,重庆市确定“直面问题、精准施策、保护自然、保障民生”的方针,启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治理多年顽疾,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离小康越来越近。

  生态搬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群众搬出来,到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发展,让原来的地方宽松一点,生态也能得到改善修复,这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移民搬迁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的路子,如果都集中在不能生存、不能生产的地方,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恶性循环。

图为缙云山生态环道。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秦廷富/摄

  搬迁之后,生计怎么办?这是原住居民面临的普遍问题。“综合整治的难点和关键是原住居民的搬迁、安置,实质是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的关系。”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这一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我想直接搬进城,但又担心住不习惯,而且年纪大了,还怕生活没得着落。”今年74岁的原住居民蓝长生说。

  上门动员的干部告诉他,搬迁会获得一定的补偿,两老口能凭此在北碚城里买套房子;过了60岁,可以纳入社保,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蓝长生的顾虑就此打消。“搬出去既能保护生态,生活也方便,社保等后顾之忧政府也解决了,我当然支持!”去年4月11日,在缙云山上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蓝长生签下了搬迁协议,成为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的第一个搬迁户。

  而蓝长生家,只是北碚缙云山上203户、520名原住民生态搬迁中的一户。截至4月28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生态搬迁的已有442户、1144人,分别占应搬迁总户数、总人数的98.0%、98.5%。

图为缙云山缙云路。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秦廷富/摄

  搬出来,只是生态搬迁工作的第一步,要让他们搬迁后能“稳得住”,得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发展问题,实现生活水平不下降甚至有提升。

  为了保护搬迁原住民的利益,让他们实实在在过上好的生活,重庆市通过搬迁补偿、异地迁建、设置公益护林岗位、开展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方式,让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让“绿水青山”转化为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

  “在我们提供的400多个公益岗位中,有150多个都是巡山守卡护林员岗位。”重庆市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样做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发挥原住居民熟悉当地人员和山形地势的优势,更好地守护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另一方面,部分原住居民对这座山有着深厚感情,愿意保护这一片绿水青山。

  “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根’,以前没想过要离开。”60多岁的李星华是缙云山后山大屋基的原住民。

  李星华的家,曾是三楼一底900多平方米,是当地最大的单体违建。而相关部门批准建设的面积,实际不到100平方米。听说要拆迁,李星华抵触情绪很大。

  缙云山综合整治工作启动后,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向他宣讲政策。听说只需拆掉违法部分,他勉强答应了。

  干部们在施工队入场拆违时和他一起监督,确保应拆尽拆、不该拆的一寸不动,同时还一直叮嘱他,要珍惜绿色、保护好缙云山的环境。为了保证合法部分房屋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一间小屋前后拆了8天。

  “这里是我的‘根’,但生态保护不好,‘根’也不存在了。”到第八天下午,经过干部们耐心细致的工作,李星华终于想通了。他说:“全拆了吧,我搬到北碚城里的女儿家。”

图为缙云山原住民李星华参与缙云山护林工作。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秦廷富/摄

  李星华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房子,还动员哥哥李星庸拆除违建700多平方米。在他们的带动下,绝大部分原住村民都动了起来,着手拆除违建。

  “错了就改!”李星华说。

  拆除违建后,李星华领到了补偿款,搬到镇上居住。但是,在山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如今的李星华是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的林业队长,作为一名公益护林员,他带头保护缙云山:“这是重庆的‘绿肺’,我们一起好好珍惜!”

  通过搬迁,原住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收入有保障,真正搬出了一片新天地。

图为治理提升后的缙云山黛湖景区。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秦廷富/摄

  生态整治: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图为缙云山清欢渡民宿院景。重庆市委宣传部供图 秦廷富/摄

  “没有拆违整治前,一年辛辛苦苦就挣20~30万,现在轻轻松松就有100多万元的利润。”孙德红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对记者说。

  孙德红是清欢渡民宿酒店负责人,客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渡娘”。

  清欢渡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缙云山,前身是雷氏山庄,由一家三兄弟共同经营,原有50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里仅摆放几张床和一个电视。经过服务质量、特色开发及餐饮卫生方面的提档升级,雷氏山庄从一个低端农家乐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拥有13个房间的特色网红民宿。

图为缙云山清欢渡民宿一角。求是记者 陈金霞/摄

  清欢渡民宿酒店是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中,通过拆除违建、农房调整和罚没的方式整改到位,从而获得新生的一个典型例子。

  由于农家乐第四层“星空房”属于超建,要被拆除,孙德红一度想不通,甚至跟政府唱对台戏。“以前觉得在山里多修一层没关系,没想到违规了。他们要拆我的房子,把宽的变成窄的,把多的变成少的,最开始是不理解的。”

  这么宽的房子为什么要拆掉?孙德红说:“当时干部劝我说,做民宿重要的是通过提档升级做‘精’,而不是做‘宽’。”

  “我是这里的原住民,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缙云山的承载力也有限,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该保护它。”经过不断的政策宣讲和前景谋划,孙德红的思想和理念慢慢发生转变。在要承受一定损失的情况下,孙德红主动拆除了第四层建筑面积187平方米的“星空房”。

  “事实证明,他们说得对!”原来经营农家乐,孙德红每天要去景区门口揽客。80元包一晚和三餐,顾客还会抱怨贵。后来做农家乐的人多了,同质化竞争严重,你要100元我就要80元。孙德红从年头忙到年尾,结果没有什么收益。

  “政府带我们去外面参观学习,还请了专业团队设计装修,也给了我们一些补贴。”根据干部们的建议,孙德红把麻将室改成了书吧,增设了茶室供游客休憩……更有文化气韵的清欢渡,线上线下吸了不少“粉”。

  通过提档升级,清欢渡品质得到提升。被“削”掉了一层楼之后,房间减少了,但收入却增加了!去年,清欢渡的营业额达到了35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0%以上。

  在综合整治中,许多经营场所都同样经历了拆违、风貌整治等“阵痛”。但随着生态品质不断提升,游客日益增多,这些经营场所的效益也在不断增加。

  从以前追着车子揽客的一天80元的价钱,到现在价格从498元到1098元不等,天天顾客盈门,这背后是景区环境和发展理念的巨变。

  在缙云山上的民宿清欢渡,如今已成了知名景点。孙德红掩不住内心的喜悦:“我现在是真正从这绿水青山中,获得了金山银山的回报。”

图为缙云山清欢渡民宿内的“网红打卡墙”。求是记者 陈金霞/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如今,缙云山这一主城中心城区的“绿肺”功能,更显强大;嘉陵江畔的这颗绿色明珠,更加璀璨。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缙云山最动人的色彩。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