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酒泉肃州东洞镇:唤醒沉睡千年的戈壁滩

2020年08月25日 22:36:08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李民圣 韩辰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茫茫千里,飞沙走石,土壤贫瘠,气候恶劣,这是戈壁滩给人的第一印象。

  但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东洞镇,却在茫茫戈壁滩种植起来了农作物。昔日的不毛之地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菜篮子”、“钱袋子”。

  东洞镇戈壁农业产业园中的温室大棚 求是记者 李民圣/摄

  “这里原来可是沉睡千年的戈壁滩啊!”东洞镇党委书记吴海霞指着东洞戈壁农业产业园中错落有致的温室大棚说道。座座大棚内绿色葱茏,西红柿、葫芦、辣椒、无花果、黄瓜等蔬菜水果郁郁葱葱。

  茫茫戈壁还能发展农业?东洞镇的回答是能!

  戈壁滩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它有独特的气候条件。戈壁最大的优势在于光照充足,以东洞镇所在酒泉市为例,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资源,而且昼夜温差大,利于植物养分积累,干燥的气候还能最大限度防止病虫害发生。如果用好了,就是聚宝盆。

  当地认识到这些优势后,因地制宜,利用优越的光热条件和无污染的祁连山雪水资源,大力发展以荒漠区日光温室为主的戈壁绿色农业。通过在戈壁上打造日光温室,并引进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病虫无害化绿色防控、物联网控制等技术,种植蔬菜、食用菌、葡萄等经济作物,戈壁滩逐渐被开发了出来。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经过多年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节地、节水高效循环的戈壁生态农业发展路子。不仅充分利用了闲置的戈壁荒滩资源,解决了大面积占用耕地、土地流转困难等实际问题,有效解决了菜粮争地矛盾;而且通过利用膜下滴灌及微喷灌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与同类大田蔬菜相比,年节水量达到40%。戈壁滩在解决耕地资源紧缺的同时,也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

  地理环境上的劣势终于变成了农业生产的优势。近年来,东洞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凝聚各方合作力量,建成了年繁育3000万株工厂化育苗中心。先后引进安信种苗、敦煌种业、中农富通等40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打建日光温室2653座,对接了北京新发地、上海江桥、广州江南等东部大市场,带动全区外销优质蔬菜45万吨。开工建设了仓储物流交易市场、有机肥生产加工、棉被及泡沫包装等产业链项目8个,积极引进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先进种植和建设技术,研发并推广应用有机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日光温室自动卷帘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42项新技术,注册了“戈壁雪润”“沙地绿产”等农产品品牌。东洞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初步建成了集戈壁生态农业育苗、生产、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示范区。

  东洞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育苗中心 求是记者 韩辰/摄

  戈壁变粮仓,也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过去,村民们只能靠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勉强维持生活,很多人无奈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现在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或自己种植大棚致富了。

  东洞镇四号村村民马会萍,原来收入来源只有自家的玉米地。现在忙完家里的20亩地,再来在联栋温室打打工,整整菜,浇浇水,一天下来也不是特别忙,月收入能有3000元,“种蔬菜比原来种田好多了,这活儿干起来没有在农田累,环境也好多了”,马会萍兴奋地说到。

  正在温室大棚里劳动的东洞镇四号村村民马会萍 求是记者 李民圣/摄

  秦存国,东洞镇四号村四组一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听说当地政府支持发展戈壁农业,考虑许久后,打定主意种植日光温室。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干边学,现在经营着5个蔬菜大棚,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一个棚的西红柿一茬的产量大约是8-10吨,两茬的利润在4到6万元,以前种30亩玉米也没有现在一个蔬菜棚的利润高,只要用心学技术,就能借助现代化农业过上小康生活”,望着绿油油的一片,秦存国这样说到。展望未来,他信心满满:“这棚里种着我的希望,现在越干越有信心!”“继续扩大规模,种出更好的蔬菜,丰富我们酒泉市民的菜篮子、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东洞镇在戈壁滩上发展农业,正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变戈壁为绿洲、化贫瘠之地为“聚宝盆”的生动体现。

标签 -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