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共持家中事 共享幸福圈

2020年08月26日 14:49:10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乔雪 刘名美

  “我感觉现在生活特别好。虽然父母已去世,但有好的政策,有大家的帮助,(我的)生活方面照顾得很好。感谢党和政府!”海生激动得有些颤抖,热泪盈眶地对我们说。

  家住青海省西宁市医财巷东社区的潘海生,因为三岁的时候不幸患小儿麻痹导致一级残疾,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一支手臂也没有力气。父母相继去世后,52岁的他如今只能独自生活,依靠几个哥哥姐姐时常来看护,还饱受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困扰,日常起居、三餐成为他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没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支撑,他一度陷入情绪的深渊。

  然而,当我们走进他家时,海生一身衣服干净整洁,摇着轮椅到房间门口迎接我们,眼神中满怀期待,精神头也不错。多年的病痛虽然困住了他的身体,但他脸上洋溢的笑容却强烈地感染着我们。

求是记者在采访潘海生(右一) 求是记者 刘名美/摄

  海生告诉我们,是社区的同志,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来开导他,帮助他,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念。去年,潘海生的母亲去世后,他独居生活的难题,也成了医财巷东社区干部最牵挂的问题之一。

  “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工作的要求,医财巷东社区党委坚持把民生工作做深做细。针对海生的具体情况,除了保障他切实享受到低保金、水电补贴、燃气补贴、重度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物业费取暖费补贴以及各项临时救助,还把海生纳入家庭特困人员,以保证他每月享受到956元的特困供养金和540元的特困供养护理补贴。

  海生独自生活后,三餐成了他每天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医财巷东社区为他联系了社区的幸福食堂,安排社区的同志每天为他送免费午餐到家,风雨无阻。为了让他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与社会生活不脱节,社区免费为他订阅了报纸。还教他上微博、刷抖音,动员社区居民到家里陪他打麻将、聊天,尽力让海生每天的生活丰富起来,远离苦闷和孤独。

  海生说:“在我最烦躁、最迷茫的时候,社区的同志经常来看望我。他们关心我,开导我,是大家的帮助让我坚定了生活的信念,是他们让我在母亲去世后仍然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医财巷东社区现在有11户低保户,其中包括海生在内的特困户2户。社区干部坚持先百姓忧而忧,做好“微服务”,干好“微实事”,把为民服务落到社区的每个家庭,社会的每个细胞,确保在迈向小康的大道上不落下一户,社区的幸福生活圈不落下一人。

  刚刚提到的幸福食堂,就是医财巷东社区不断增强老年人获得感的“幸福方案”之一。在“爱老幸福食堂”,6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享受用餐补贴,最少只需花1元,就能享用一顿市场价18元的“爱老幸福套餐”。为了提高爱老幸福食堂管理水平,医财巷东社区还建立了由各社区、运营商等组成的专门微信工作群,第一时间共享餐食照片、就餐统计数据等,实现老人用餐情况第一时间了解、统计数据第一时间掌握、遇到困难第一时间解决。通过推广爱老幸福食堂+中央厨房+助餐点配送的模式,西宁市初步形成城区“15分钟助餐送餐配餐服务圈”。

西宁市的爱老幸福食堂 求是记者 乔雪/摄

  医财巷东社区的退休老党员们,还成立了楼院党支部,经常性组织集体学习、党员活动,讨论社区群众关心的大事小情,进行党员志愿者服务,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家里家外的问题。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个个社区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做到办一件事,成一件事。西宁市医财巷东社区与党员群众携手共持“家”中事,共同打造小康生活的幸福圈。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