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2020年09月09日 16:33:22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何小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思政课教师重要性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思政课教师勇担重任的期待。办好思政课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最积极的主导因素之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能够达成,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品行操守。作为思政课教师,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强”政治,有信仰方可讲好信仰,讲政治才能明辨是非。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旗帜。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实质是解决对信仰的真信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能够思维清晰、逻辑自洽地回应各种困惑。“强”政治,才能解决课堂上底气不足的问题,才能赋予课堂直面各种社会思潮和实践问题的勇气,才能有直击时代本质的力量。

  “深”情怀,让有意义更有意思,让有深度更有温度。缺乏家国情怀、事业情怀、育人情怀,极易将授课行为当成养家糊口的事情,更不会投入精力推敲与打磨,在课堂上就容易避重就轻、敷衍塞责。倘若教师自身都觉得授课内容枯燥无味,课堂上则一定会出现“低头族”和“梦游族”;假若脱离现实生活一味追求知识点的灌输,则会将理论知识变成学生在考试时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情怀要深”,才能练就将宏大的叙事生活化、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知识理论价值化的看家本领,才会挖空心思致力于将有意义的内容讲得更有意思,将有深度的理论呈现得更有温度。

  “新”思维,行守正创新之道,育民族复兴新人。“思维要新”是时代要求,知识理论的更新已然进入加速度时代,主体受众也变成了“0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要赢得优势、主动和未来,必须与时俱进,守住“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根本,解决思政课教师因循守旧“不会新”、不得要领“新不好”和底蕴不足“新不久”的问题。把“新”思维作用到课堂上,就是要把握课堂思想性这一根本,守住理论性这一原则,通过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达成“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的目标。

  “广”视野,融古今中外知识,跨学科文化鸿沟。讲好思政课不容易,一方面其内容涵盖面广,另一方面亦需照顾各个学科专业学生的理论需要和接受程度。人们常将思想政治比喻为“盐”,要让这“盐”融得味道正好,也需给“盐”加点跨专业学科的知识调料。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守一望多,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方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并不是一条能够走捷径、搞速成的道路,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多元一体、上下贯通,不但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能“走得出”象牙塔。

  “严”自律,做知行合一人,行言传身教事。思政课教师的自律,不仅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更是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思政课的授课内容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要求教师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必须保持一致。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绝不仅仅是理论水平和学术涵养的判断,更是对理想信念、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全方位考察。“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应该率先垂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言传和身教中获得力量。

  “正”人格,用人格吸引人,以真理感召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生动教材。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