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从延安到雄安,“马背摇篮”续新篇

2020年09月09日 19:31:46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周兵 孙洋洋

  “北京的幼儿园开在家门口,孩子的活动丰富了,人也变得懂礼貌了。”

  “现在腰包鼓起来了,孩子变了模样,小康生活越过越红火,真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记者刚走进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一群家长就围上来,争着夸赞这所既温馨又舒适的幼儿园。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教学楼 求是记者 周兵/摄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随着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的对接,北京援助雄安办学项目建设的推进,当地以前存在的教学环境陈旧、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得以根本解决,极大地提升了雄安新区的学前教育水准,为群众的幸福小康生活又抹上一笔浓浓的色彩。

  2018年3月1日,北京市援助雄安新区办学项目正式启动,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对口援助的雄县幼儿园,正式揭牌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前身是1945年在延安成立的第二保育院,当年一百多个孩子的家长,除部分革命烈士外,都是开赴抗日前线的干部,党中央指示一定要精心保护好、培育好这些革命的后代。为躲避敌人的围堵,老师们将孩子们安置在马背的木驮床上,经历两年零十个月、三千三百多里的行军转移,孩子们无一丢失、无一伤残,保育院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谱写了一曲流芳百世的革命摇篮曲。

  “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当年回荡在宝塔山下的誓言,穿越时空、初心不改,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再一次在“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唱响。

  延安第二保育院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供图

  幸福的农村娃

  “现在家里富裕了,日子早就小康了,就盼着娃儿能接受好的教育。”这是雄安新区很多家长的心愿。

  2018年3月,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院长曹雪梅带领下属各部门负责人走进雄安院区,对园所文化、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以及院内外环境等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与干部教师座谈,依据雄安新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规划,科学制定各项措施。

  “真没想到,俺们的农村娃也能上这么好的幼儿园。”一位家长动情的对记者说。

  可是揭牌之初,雄安院区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像活动区域较小、玩具匮乏、缺少老师、安保落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确保教学质量,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和雄安院区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想办法克难关。很快,新组建的由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北京相关教育领域专家组成的援建教师团队来了;色彩斑斓的玩具发到了孩子们手中;典雅活泼的活动室、功能室投入了使用;安防设备齐全的门卫室、清洁明亮的食堂操作间建立了起来。这一系列措施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温情与呵护。

  温馨舒适的幼儿活动室 求是记者 孙洋洋/摄

  为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和雄安院区的领导班子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教师的日常监督,严格执行按区域招生原则,杜绝“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的发生。目前,雄安院区在校1211名幼儿中,农村幼儿有459人,占比37.9%。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广大普通群众,成为小康路上又一亮点。

  如今,在碧草叠翠、花团锦簇的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孩子们的眼睛里闪耀着幸福,歌声里飘荡着快乐,舞蹈里跳跃着憧憬,透过这美好的一切,让我们看到了雄安新区未来的希望。

  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以前延安的小朋友们是住窑洞的,这是我们画的窑洞。”

  “这里是进入雄安新区的大门,是不是很威风?这里是湿地公园的长廊,公园里有好多鸟儿,叫声真好听。我们可以一起去划着小船去白洋淀看荷花、摘莲蓬,可好玩啦!”

  几位小朋友站在“梦墙”前面,给记者们朗诵着她们对未来的畅想。

  孩子们在“梦墙”前畅想未来 求是记者 孙洋洋/摄

  “梦墙”,顾名思义,孩子们首先在纸上绘制出自己对雄安未来的畅想,然后由老师们放大比例勾勒到墙面,再由孩子在墙面上继续创作。“梦墙”将延安元素的陕北剪纸、山丹丹花和雄安元素的芦苇、荷花、淀泊等相互融合,寓教于乐,不但激发了孩子们放眼未来、畅想未来的热情,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在完善和提高文化、语言、艺术、社会、数学等方面的幼儿基础教育的同时,为增强幼儿体魄,磨炼优秀意志品质,雄安院区的老师们开设“健康跃动课程”,使日常户外活动常态化,并开创“快乐足球”活动、幼儿运动会等特色户外体验活动课程。为丰富户外玩具材料,全体教师积极动手,自制玩教具50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我与国旗同框” 求是记者 孙洋洋/摄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将自身院区文化与雄安新区教育发展相结合,通过院所建设、班级教育环境打造、教师团队建设等多种方式,在办院理念、管理文化、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等要素上实现同步,逐步将园所文化、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不仅要养成孩子们勤学习、强体魄、爱劳动的好习惯,更要培养好思想、好品行,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才能做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闪闪红星代代传

  “我们将陕北腰鼓操带到了雄安院区,加入到孩子们日常操节中,并组建了百人腰鼓队,在奔放的腰鼓操和孩子们齐声呐喊声中,红色基因潜移默化的根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雄安院区院长殷珺介绍说。

  雄安院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创设“红色寻根”系列课程,编排红军游戏,请“小兵张嘎”原型之子赵克新讲“嘎子爷爷”的革命故事等;每逢七一、十一等节日,老师们还会组织小朋友们开展“我与国旗同框”、“走近最可爱的人”、“十里长卷献礼”、《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等活动。

  听“嘎子爷爷”的革命故事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供图

  “通过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小兵张嘎、潘冬子等这些红色影视剧中的经典形象,很多小朋友一眼就能认出来。”一位老师对记者说。

  翻“雪山”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供图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紧紧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播种蓝色梦想,铸就金色童年”的教育理念,在环境打造、设施配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各个环节,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动融入其中,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使昔日红色的“马背摇篮”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我们都是“潘冬子”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雄安院区供图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七十五年初心不变,粼粼的延河水依然在轻声诉说三千里行军的传奇;马背摇篮余温犹存,碧波万顷的白洋淀与巍峨矗立的宝塔山血脉传承、月华流照。在迈向小康生活的幸福路上,推动摇篮的手,守候着雄安新区的孩子们,守候着祖国的未来。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