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革命文化成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

2020年09月11日 11:27:53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姜玉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革命文化既承传了传统文化,又引领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增进“四个自信”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用好革命文化,使其成为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

  讲好革命故事,让思政课有滋有味

  故事可以载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道理变成鲜活有趣的例子,用讲故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既接地气又创新出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铸就了一段段感人的革命故事,这些革命故事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一心为人民、一切为民族、一心为国家的理想信念、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是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有着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政课讲革命故事要一方面要呈现细节和画面,深挖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精神价值,让学生思想受启发、心灵受震撼。另一方面要贯通现实,要“站在当下,回首过往”,将革命故事与新时代有机链接,使革命故事走进现实生活,让老故事新起来,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真正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品读革命家书,让思政课有情有义

  “一纸战地书,浓浓家国情。”革命家书作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亲友交换看法、交流感情的信件,是真实感情的流露。革命家书不仅记录了历史发展的曲折与进步、奋斗与成就,映射了中华儿女热忱爱国、英勇斗争的峥嵘岁月,还充分彰显了革命志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是“最真实的党史”“最生动的教材”,其内蕴的红色基因和精神价值,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内在的契合性。思政课融入红色家书,关键要在“读”上下功夫,将课前自读家书、课堂念读家书、教师讲读家书、课后品读家书有机结合,从情景、情绪、情感、情怀四大维度立体展现革命家书中的大情大爱大仁大义,使学生立体感知感受革命家书彰显的正能量,传递的家国情。

  活用革命音乐,让思政课有声有色

  革命音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音乐创作、演出,最生动、最准确地记载了一系列伟大的革命活动。《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红梅赞》等富有代表性的革命音乐形象地、艺术地、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拉近了人民群众与党的距离,提高了人民对党、对革命的认同与支持。在思政课教学中活用革命音乐作品,要坚持唱讲结合原则,既要通过演唱的方式,从音符中感受音乐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更要讲清革命音乐背后的历史事件、体现的精神实质、折射的价值追求,要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和教化力量,实现音乐作品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使革命音乐内蕴的情感和美感促进思政课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

  寻访革命遗址,让思政课有据有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因此,我们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在长期革命实践斗争中,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大量见证革命文化的历史遗址、遗迹和革命纪念物。这些遗址遗迹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开展革命史教育的最好“物证”。一处处真实的遗址遗迹、一件件鲜活的革命遗物,生动逼真、可触可感,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在这里思政课不再停留在书本的灌输,而是身临其境的浸润,这样的思政实践课堂既真实有据又鲜活有趣,在不知不觉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强化了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JD710049)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 -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