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同里新生活

2020年09月21日 12:19:44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那非丁 徐勇林

  在东城区雨儿胡同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崇宝财70岁了,以前院里低洼,排水不畅,赶上汛期得蹚水进出院儿,上厕所顶风冒雪都得奔胡同口,如今新居里户厕方便卫生,院落改造后连绵雨水落地淌走,青砖地干干净净。看着眼前生活环境实实在在的改善,崇宝财发自内心地感慨,“这两年,我家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指出,要“让老胡同居民也过上现代生活”。

雨中南锣鼓巷 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胡同延续着老北京的城市脉络,承载着老北京的地域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北京市东城区“架空线入地”让天空亮起来,“胡同不停车”让生活静下来,“共生院”、“厕所革命”让生活环境美起来,“水穿街巷、庭院人家”景观重现,昔日拥挤不堪的老胡同华丽转身,之前的“臭水沟”成了景观河道,风光秀美、环境幽雅,老胡同的居民过上了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保留好胡同特色。遵循“老城不能再拆了”的基本原则,东城区坚持规划先行,构建“区级统筹协调、专家审查把关、优秀团队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胡同环境整治提升规划设计工作机制,转变以往老城区改造征收拆迁、大拆大建的旧思路,注意保留胡同特色,最大限度拆除影响胡同历史风貌的违法建设,保护院落规制和传统格局,做到科学规划、有机更新和渐进式修复紧密结合,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前门三里河波光粼粼、成群结队的锦鲤游弋其中 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建设好“胡同人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探索胡同“共生院”模式。2015年起,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试点,通过“申请式腾退”政策,把选择权交给胡同居民,自愿选择“去或留”,外迁居民生活有改善,留住居民环境有提升,让外迁居民走得顺心,让留住居民住得满意。同时,依法加大公房回收回购力度,腾出更多空间,对院落进行保护和改造。如今,“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景致渐渐回归,胡同居民迎来了现代生活。

  改造好胡同设施。结合“百街千巷”整治工作,东城区着力加强老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解决“空中蜘蛛网、地下老鼠洞”以及私搭乱建等顽疾。2017年以来,东城区清理(架空)缆线2万余公里、拔杆1.1余万根,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基本无凌乱通信架空线的地区。拆除违法建设75.8万余平米,封堵违规“开墙打洞”7800余处,拆除及规范牌匾9.3万余块,整饰外立面135万余平米,整修道路75万余平米,新增绿化面积11万余平米,新建或规范提升各类便民商业网点213个。同时,加大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试点工作,一方面改造提升706座公厕,另一方面引进新技术、新标准,采取雨水控制与利用措施,采用专业环保化粪池、新式马桶、生物降解技术等解决污水排出问题,让具备条件的平房住户实现“如厕不出院”。

玉河水穿街巷 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解决好胡同问题。东城区坚持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紧密结合,构建新时代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管”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各街区胡同治理主体协同合作,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极大提高了居民参与胡同治理的积极性。运用“社区议事厅”、“小院议事厅”、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搭建居民议事平台。胡同改造提升过程中,胡同里安装什么样的路灯等细节都在居民讨论后出炉。居民自主成立停车自管会,实现“单行单停”、“停车入位”,并协调区域社会单位、公配建停车设施提供共享停车位,先后打造39条“不停车”胡同和北京市首个“不停车”街区。东城区是北京市第一个实现“小巷管家”和“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全覆盖的地区。2020年5月,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面实施,东城全区总动员撤除胡同内所有垃圾桶,改由保洁员定时收取垃圾,实现“垃圾不落地”。胡同居民们都说,通过参与街巷整治,不仅环境美了,生活好了,居民们更增强了主人翁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服务好胡同生活。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产权单位配合、院落集体申请、居民费用共担”方式,东城区推动平房区物业进院,实现胡同居民个体需求与物业服务精准对接。推行社区协商群众工作法,建立居民需求反馈落实机制,畅通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协商成果运用和转化,鼓励街道、社区将协商意见转化为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和民生服务精准化。疫情期间,街道、社区干部以及胡同居民,积极加入“东城社工”队伍,成为一个个“小巷总理”、“胡同管家”。一时间,“东城社工”成为胡同里乃至北京城的闪亮品牌。

前门北芦草园胡同修葺一新 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传承好胡同文化。东城区深入落实“崇文争先”发展理念,坚持历史文化挖掘与文艺精品创作相结合,挖掘胡同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集中塑造培育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张自忠路南、东四三条至八条、东四南、鲜鱼口6片“历史文化精华区”。深入推进胡同保护和历史文化挖掘工作,打造《隆福寺》、《胡同12号》、《炒肝》等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特色文艺作品。三眼井、草厂等地区的胡同把名称由来、名人故居等内容信息,整合生成二维码,通过文字、影像讲述胡同的历史文化故事。目前,东城区已有7个街道建立了“小而美”的胡同博物馆,“十分钟文化圈”让居民不出胡同就能享受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发展好胡同经济。在胡同里发挥产业优势,重点是激发人的活力、老城的活力、经济的活力,让胡同各种经济资源和经济元素亮出来、活起来、动起来。东城区因地制宜引入文化展示、文创办公业态,推出“故宫以东”文商旅概念,打造隆福寺文化经济圈、南锣鼓巷文化经济带等项目,胡同里的创意工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更读书社、角楼图书馆、布衣南锣书房等一批特色书店、网红书店也在胡同中安家落户。创新创意为胡同带来新的经济活力和文化气息,探索出一条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胡同文商旅发展新路。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曾经管理滞后的老北京城区,正在深入探索胡同更新改造路径,以绣花功夫抓好精细化管理,涌现出雨儿胡同、三眼井胡同、东四四条等一批精品胡同。昔日“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如今小巷胡同里的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生活。

标签 -
网站编辑 - 刘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