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绿洲的那抹红

2020年09月21日 13:06:23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侯亚景 梁佩韵

  井背塘,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走进这里,高大挺拔的杨树,随风摆动的旱柳,葱绿敦状的沙柳,争奇斗艳的羊(杨)柴,四季常青的樟子松……一个满目清幽、绿富同兴的生态庄园呈现眼前。

殷玉珍创建的玉珍生态园一景 求是记者 侯亚景/摄

  然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荒无人烟、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

  毛乌素,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或寸草不生的地方。横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部、陕西榆林市北部、宁夏盐池县东北部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分布在鄂尔多斯乌审旗境内。

  上世纪50年代,乌审旗荒漠化、沙化土地达90%以上,其中强度沙化面积占到境内总面积的40%,森林覆盖率仅为2.6%,漫漫黄沙无情地吞噬着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夜草场沙里埋。”就是当时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乌审旗的南端,分布着井背塘的10万亩大沙,沙丘连着沙丘,没有丘间低地,地下水位又低,沙丘高而密,是最难治理的沙漠。1985年,19岁的殷玉珍从陕西靖边嫁到井背塘。一个半掩在荒沙里、随时可能被沙子吞没的“地窨子”,成了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的新房。

殷玉珍和丈夫当时结婚居住的房子(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漫漫十里黄沙,居住着一户人家,举目四望,全是单调而毫无生机的明沙。每当风起,便是漫天黄沙,吹得看不见人,睁不开眼。要生存就要在这荒凉的大漠里与大自然展开搏斗,向沙子要地、要树、要草场。殷玉珍暗下决心: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风沙欺负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治沙需要栽树,栽树需要树苗。1985年秋天,殷玉珍在缺吃少穿的家境中,用仅有的一只羊换回了600株树苗。可寸草不生的大漠里,树岂是想种就种活的?好容易栽下去,一阵大风刮来,几乎全被拔起消失在沙地里。殷玉珍并没有放弃,凭借着坚强毅力开始了治沙造林的艰辛旅程。种了被埋,埋了再种,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

殷玉珍当时治沙造林的场景(资料图片) 受访者供图

  大自然,给人打击,也给人信心,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使殷玉珍渐渐摸索出治沙造林的经验。“那时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高科技的设备,我们主要是根据当年冬天的降雪量来判断来年春天的气候,这样就可以提前安排栽种多少数量的树。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琢磨,我们这里的树才能有很高的存活率。”谈及种树体会,殷玉珍自信地说道。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30多年坚守,树木一株一株增加,绿色一片一片延伸。过去井背塘1亩地只能打200公斤粮食,现在增加到700多公斤,现在林地每年仅采种就可创收50000元以上,通过平茬灌木还可收获大量饲草。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绿树成荫,荒沙变成绿洲,穷沙窝变成金沙窝。

玉珍产业园里面收获的桃子 受访者供图

  如今,随着时代的演进,殷玉珍的事业也迈进“后治沙时代”。她由衷地说:“这么多年治沙,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治理沙漠要人沙和谐,让沙漠变成绿洲,才有生存的空间。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殷玉珍还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建起了玉珍生态园,积极调整树种结构,不断以经营收入扩大林地面积。

  30多年坚守,殷玉珍先后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个人、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点赞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像殷玉珍这样投身治沙造林的毛乌素人,正用坚持不懈的绿色追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祖国北方亮丽风景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殷玉珍(左一) 求是记者 侯亚景/摄

  “这里以前是一片沙漠,如今是万顷的林海。站在梁上,一眼望到都是我的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它们就是我的希望。”站在环喜梁上,望着周围大片林子,殷玉珍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毛乌素沙地的绿色还在不断蔓延,而其中的那抹红,正将续写新的绿色奇迹……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