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核心密码是什么

2020年10月13日 20:17:08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侯亚景 梁佩韵 编制

  绿意盎然、林草葱郁,牧草青青、牛羊肥壮。

  被喻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已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一度严重沙化的科尔沁草原重披绿装;曾经“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筑起了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昔日“狂风一起,黄沙漫天”的内蒙古多伦县,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避暑胜地……

  中国荒漠化防治,创造了无数生态奇迹!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密码是什么?

  经过30多年治理,库布其沙漠林草综合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在治理过程中,对沙漠腹地牧民的生态搬迁是一项重要工作。图为2020年9月14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科学思想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开辟了新境界、迈上了新台阶。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在分别向第七届、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荒漠化防治工作,不断强调荒漠化防治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古代埃及衰落、楼兰文明湮灭等古今中外的案例警示: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山是载体,财富在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林业工作作出指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身体力行,坚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总书记多次强调,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北防护林: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榆溪河防护林(资料照片) 陕西省榆林市委宣传部供图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筑牢了坚实根基。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

  在跨度几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这些浩大的生态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也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可以做到,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

  通过20年的生态建设,内蒙古多伦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图为2020年7月25日,第十四届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在多伦县举行。 内蒙古多伦县委宣传部供图

  绿富同兴的发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密集出台政策,在发展沙产业、生态移民、禁牧休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和牧民直接支持,促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生态领域聚集。

  “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作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经验。”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曾这样感慨。

银肯塔拉设置的沙柳沙障初见成效(资料照片) 杨廷华/摄

  沙海变绿洲的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科技创新是治理沙漠、开展生态产业服务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沙区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不仅提高了治沙效率和质量,更让未来荒漠化防治如虎添翼。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1984年,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郭成旺承包了离家10公里处的荒沙地,带领全家常年吃住在沙地的简易房里,数十年矢志不移防沙治沙,为4.5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左图:1998年8月,郭成旺老人带着曾孙行进在沙漠中。右图:2020年5月22日,99岁的郭成旺老人(左)与孙儿郭建军抱着当年栽下的第一棵杨树,向参观者介绍当年植树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在中国荒漠化防治的长期实践中,涌现出了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坝、新疆柯柯牙、内蒙古库布其等一系列先进典型和殷玉珍、格日乐、牛玉琴、石光银、郭成旺、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汉等一批治沙英雄和时代楷模,塑造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探索治沙经验,在黄沙中求绿求富,为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详见:《荒漠化防治的中国道路》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