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课题

2020年10月14日 15:52:26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侯亚景 梁佩韵 编制

  “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库布其穷、库布其苦,库布其孩子无书读;沙漠里进、沙漠里出,没水没粮没出路。”在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深刻反映了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

  “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这是20多年前内蒙古多伦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夜草场沙里埋”,曾是毛乌素沙地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课题。如果不从根本上遏制土地沙化,沙区的“穷根”就铲除不了;如果沙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改善,防沙治沙也长久不了。

  通过20年的生态建设,内蒙古多伦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图为2020年7月25日,第十四届环多伦湖公路自行车赛在多伦县举行。 内蒙古多伦县委宣传部供图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在致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伟大事业”、“生态文明之基”定位荒漠化防治工作,凸显了荒漠化防治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到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推进,我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遥感影像地图上,中国北方黄沙中动人的绿色,正由过去的一个一个点,连成一片又一片!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例如,内蒙古奈曼旗的宝秀兰带领村民治沙6万多亩,发展绿色产业,带动整村实现脱贫;多伦县的马青春20年前在政策支持下,承包治理“五荒地”,2019年1300亩林地经确权后流转,收入达270万元;乌审旗坚持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构建一产生态、二产绿色、三产低碳的融合发展体系,农牧民生态建设收入达2400元以上;官井村大面积种植沙柳,2019年仅沙柳苗条销售收入就达到120万元,还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在荒漠化防治的道路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一次又一次被生动诠释。

  茫茫沙海,片片绿洲,绿富同兴的画卷不断铺展,沙区人民正走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详见:《荒漠化防治的中国道路》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