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卡阳“变形记”

2020年10月14日 11:47:45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刘名美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距离市区35公里,有一个汉藏融合的民族村落——卡阳,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纯净、神圣的地方”。卡阳村海拔在2656米到4489米之间,有3600多亩林草地,山势独特,森林茂密,溪水潺潺,绿草茵茵,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

  鸟瞰卡阳村 湟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虽然拥有距离西宁市区最近的原始林区和高山牧场,景色优美,空气清新,然而过去的卡阳却没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好自身的这一生态优势,200多户人家困守在大山密林的狭长沟壑间,被打上了贫困的烙印。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屋。经济结构单一,在人均2亩左右的贫瘠耕地上,村民以种庄稼为生,靠天吃饭,收入又低又不稳定。外村的姑娘不愿意嫁过来,卡阳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如今,一进卡阳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几个大字——“卡阳是个好地方”。“原来特别穷,现在这些连做梦都想不到。”村民廖生全老人说。

  过去的“光棍村”怎么就变成了今天的“好地方”?

  村民在广场演奏民乐 湟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

  党的十八大后,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卡阳迎来了转机。

  2015年,为了发挥生态优势,当时的湟中县在全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卡阳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一番深入的讨论之后,西宁市委组织部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找一个会挣钱的领头雁。”

  经过认真梳理,西宁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鲍武章和他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入了组织视野,“乡趣卡阳·高山牧场”乡村旅游项目呼之欲出。鲍武章曾因摄影采风与卡阳结缘,“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从民营企业中选派的‘第一书记’,我深深地感到对党和群众的责任。我一定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企业优势,带领当地的百姓走出一条卡阳自己的致富路。”这是鲍武章作为第一书记对卡阳的承诺,也是他和西宁市委组织部卡阳扶贫工作队几年来的坚守。

  从帮助农户们开小卖部、卖山野菜、打造花圃,到指导乡亲们做农家饭、开农家乐、用手机收付款……在扶贫干部们的带领下,在百姓们的苦干实干中,卡阳慢慢有了现代化气息,有了城郊田园的气质。

  扶贫先扶志。如何又好又快地让卡阳百姓摆脱“穷惯了”的思维模式和精神面貌?已经担任了6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祁生海,回忆起创业经历,感慨万千。“当年最大的困难就是老百姓的思想转不过来,于是我们就先做好村里党员的工作,然后再由党员一个一个去给村民做工作。”从结成帮扶对子,到办结帮扶事项;从“卡阳之家”手机短信群,到“党员先锋”微信群、“和谐卡阳”农户微信群……党员干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政策和知识传达到每一户贫困户,及时解答村民们关心关注的问题,分享卡阳发展的喜事、大事和难事,把全村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就这样,卡阳一点一点探索出了“企业家+驻村干部+村党支部+农户”的脱贫发展模式。

  如今“酸奶军团”的“领军人物”韩秀,就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丢了穷思路、换了新活法。过去她在家务农,只识农时,不解时代。听村干部说“城里人”都追捧“青海老酸奶”,她从一开始的不理解,逐渐意识到这小小的老酸奶,可能就是她和大山外的现代生活接轨的机会。韩秀到县城学做酸奶,又向村里的老人请教传统工艺,经过不知多少次的试验和失败,她终于掌握了老酸奶的“秘方”。卡阳的新鲜奶源、清新空气、低温低气压的环境条件,成就了“韩秀酸奶”的品牌。她每天手工制作的100碗酸奶供不应求,第一年卖酸奶就收入2万多元,在韩秀的带领和帮助下,村里妇女们纷纷学做酸奶,被称为“酸奶军团”,手工老酸奶也成为卡阳广受青睐的特产。

  广场上跳舞的村民 新华社记者 韩方方/摄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卡阳人脱贫的志气增长、致富的观念培养,靠的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帮扶,更靠的是旅游产业发展成果的直接激励、家乡日新月异变化的直观冲击。

  要想富先修路,是老道理也是硬道理。经过多方面努力,卡阳争取到青海省交通厅“脱贫致富幸福路”的1280万资金,建成了7.8公里的乡村扶贫旅游公路,大山深沟无法再困住卡阳。通过企业垫资和担保等形式,新成立的农机队装备了农用拖拉机,种植的200多亩花卉苗木逐渐扩展成青海首个网红“花海”。藏族建筑和民俗被打造成文化旅游亮点,卡阳的旅游名片开始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企业资金注入、扶贫资金帮扶和银行贷款支持,景区接待中心、停车场、健身徒步木栈道、山地自行车越野道、房车露营地等旅游设施日益完善……优越的先天条件、有力的政策支持、成熟的商业运作特别是党群合力苦干实干,卡阳乡村旅游的列车动力十足、鸣着汽笛向前飞驰。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家乡的发展让人心动,村民们纷纷抛掉咸鱼翻身登天难的旧观念,投身这幕热火朝天的创业活话剧。张万虎和媳妇原来一直在外打工,一家老小难以照顾。俩人夜深人静时聊天,总是说到共同的心愿:要是能在家门口挣钱就好了。可那时候在家务农收入太少,直到卡阳的旅游发展,让他俩看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2015年,张万虎两口子回到卡阳村开农家乐,从有样学样开始,到积累自己的经营之道,他们的农家乐渐渐有了起色。在村里的支持下,张万虎获得了银行贷款,拿到了桌椅等扶贫物资,2016年8月又进行扩建,重新开业头两个月就挣了14000多块钱。到2016年年底,张万虎的名字前面彻底摘掉了“贫困户”三个字。“以后咱也可以挺起胸脯说,再也不是贫困户了!”在张万虎看来,《脱贫光荣证》就是一家人的新开始。对卡阳而言,退出贫困村,同样是书写幸福新生活的精彩开篇。

  户户都增收,家家都脱贫,产业发展的硕果实实在在地落入老百姓的口袋里。景区运营以来,260多名本地和周边村居民在景区务工,仅靠这一项每人每年就能增收4000元;村民还可以免费使用景区场所和餐饮行业设施设备经营小买卖。到2016年年底,卡阳村44户1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光荣脱贫,全村通过脱贫攻坚考核验收,甩掉了贫困的帽子。2018年,卡阳又利用“幸福乡村党建基金”的40万元,加上由党员带头借资筹集的19.6万元,购置了两辆中巴车,不仅完善了从景区停车场到入口的客运交通,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到2020年9月,旅游大巴累计收益22万元左右。如今,全村半数以上的村民得到就业机会,村民收入大幅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019年的12000元,人均增收上万元,实现了“鲤鱼跃龙门”。

  卡阳村一景 湟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乡村旅游产业越来越兴旺,卡阳脱贫发展的开篇便亮点鲜明。写好了脱贫致富的开头后,卡阳又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搭建太阳能路灯、硬化村路、建设文化广场、安置健身器材、科学规范回收处理垃圾……不仅景区有了大发展,卡阳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也大为改善。沿着一条蜿蜒却平坦的乡间公路一路前行,村舍错落有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还有远处的山坡种满了景观山杏,卡阳“杏花村”成为“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赢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的美誉。

  阳光懒懒地洒在卡阳的文化广场上,大妈们跳着欢快的锅庄舞。“以前我们住在大山根,水也吃不上,路也走不了。”吴永梅毫不掩饰自己搬进新家后的兴奋,“搬过来以后房子也修得好,外面出去路灯也好,路也修得好。啥都好,我就高兴,就感谢得很呐。”

  经济发展了,环境变美了,《卡阳村村规民约》也被印制成挂历、宣传单等走进了卡阳村民的家家户户。现在的卡阳,早就不是什么“光棍村”了,近五年时间已经迎娶了60多位新娘,还累计评选出101户五星级文明户、80多名模范好婆婆和模范好媳妇。

  新筑广场镜面平,“儿童散学归来早”,“谁家白发翁媪”。“现在村里广场修好了,老年人活动场所多,连食堂都修出来了,一说起来我们就特别感动。”廖生全老人晒着太阳,动情地聊起卡阳村的变化。在卡阳村,孩子义务教育有保障、大学教育有支持,老人享受幸福食堂餐饮、综合活动礼堂娱乐,全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卡阳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卡阳模式作为脱贫致富的地区经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卡阳村党支部、卡阳景区党支部和周边5个村抱团发展,成立了卡阳乡村旅游中心党委,充分发挥卡阳景区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卡阳村一景 湟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今日的卡阳,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寻乡愁、亲自然、体验特色民俗、感受淳朴民风。走在18公里长的“氧气木栈道”,栖身林海木屋,寄情高山花海,卡阳人的笑脸,就是卡阳“变形记”的最好注解。

标签 - 青海省,卡阳,好地方
网站编辑 - 韩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