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云南临沧:边境线上的村民同步小康啦

2020年10月26日 17:00:41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求是记者 蔡春玲

  “水从天上来,地无三尺平,出门石旮旯,姑娘往外嫁。”这是被誉为“百里边关第一哨”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刺树丫口自然村曾经最生动的写照。这个距中缅边境仅有50米的村子,受制于贫瘠的自然资源,过去许多家庭常年在外务工维持生计,一年到头少有团聚的时候。在临沧市290.791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241个自然村7.62万人口,像刺树丫口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边境线上的村寨承担着守边固土的重要作用,也是对外展现中国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同时还是临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突出地区,是贫困少数民族聚居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如何增强边疆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固土守边的使命感、责任感,如何让沿边村寨群众摆脱贫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临沧市面临的重大考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云南在新时代全国战略布局中确定了新坐标、新定位,鼓舞着云南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断努力前行。临沧市委书记杨浩东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沿边小康村是突破口和切入点之一,让世世代代的“守边人”先奔小康,才体现“人民至上”。

  临沧市红岩村村民借乡村旅游之风开办农家乐,生活越来越富裕,脸上乐开花。临沧市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5月,临沧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建设,围绕“路网、经济、党组织”三套系统和“产业村、旅游民族特色村、较大村、边境贸易、边境维稳”五类集群,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鼓励群众产业抵边、居住抵边,夯实沿边经济、产业、旅游、口岸、贸易、民生、边防、边疆党建等发展基础。

  一年过去,变化看得到摸得着。

  还是那个刺树丫口村,村民杨德才以前在外打工,2019年回家开起了赐福农庄,今年就已经挣了5万多元钱。他说:“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要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2017年,刺树丫口进村道路实现硬化,2019年,村里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过去靠背水吃和接屋檐滴下的雨水吃的村民,也因为村寨里建了星罗棋布的小水窖,吃水再也不难了。

  镇康县南伞镇红岩刺树丫口村的村民杨德才经营着赐福农庄,日子越过越红火。临沧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一批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的沿边小康村在临沧的边境线上串联成线。

  “我们的日子今非昔比,未来肯定还会更好。”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班幸村大湾塘自然村,60岁的德昂族老人金阿省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当地在助推橡胶、魔芋、瓜果蔬菜种植等生产加工为主的边境贸易发展的同时,还以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依托,建设独树成林天坑玻璃栈道、景区栈道、半山酒店、德昂族民族文化体验广场等设施,打造文旅融合型沿边小康示范村。

  沧源自治县注重人居环境提升,以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为契机,通过“党支部+挂钩单位+农户”的模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现在的边境村村庄干净整洁,庭院鸟语花香,走进村子,犹如置身于一幅优美的画卷中。永和社区国门新村组长鲍艾保说:“以前我们在老寨住的是草房、石棉瓦房,路也窄,寨子也挤,现在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给我们搬来国门新村,这边路也好了,房子也好了,环境也好了,样样条件都好了!”

  截至目前,临沧400公里沿边公路串联成线,588公里沿边村组公路全部硬化;建成产业基地近35万亩、专业合作社3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16个,沿边44个行政村100%实现道路硬化,100%实现4G移动电话和宽带互联网全覆盖,100%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0%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100%实现用电保障和广播电视入户,100%通电话,100%有安全饮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57元,较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2元高出5265元。边境线上的村民们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标签 -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