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元宝村:从暴风骤雨到翻天覆地

2020年11月19日 10:07:02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记者 孙珉 李达 徐辉冠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创作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被誉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全村现有农户610户、1870口人,耕地9800亩,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21000亩。2019年,元宝村村总资产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图为元宝村办公楼。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供图

  1946年,作家周立波来到这个村,写出了名著《暴风骤雨》,这个村也因此成了“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元宝村党总支始终把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落实了“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合作社”的模式,致力于新农村示范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铅笔工业园区和土改文化园区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图为元宝村的党建室。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村党建室宣传板上,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张宝金同志的事迹很感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带头人是关键!

  张宝金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的老书记,他带领党员干部创业奋斗的事迹曾感动了无数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我们来到了这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村庄。听着年近80的老书记的讲述,元宝村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迁,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光腚村”到亿元村

  在以他为带头人的党支部领导下,元宝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图为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的老书记张宝金。徐辉冠/摄

  我这个地方是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土改时,这个地方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写的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书里头写了个赵光腚在全国出名了。我年轻的时候,在关里看《暴风骤雨》电影,电影院场场满员。

  元宝村充分利用《暴风骤雨》原型地的文化优势,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产业融合对接的关键,以打造“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为载体,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建设《暴风骤雨》纪念馆、荷花池、元宝山等六大景区,建设6000平方米的铅笔文化广场。图为陈列在元宝村暴风骤雨纪念馆里的周立波雕像。徐辉冠/摄

  周立波为什么选这个地方?就是因为穷人受到剥削,穷得很哪!原先这个地方是半山区,这里的人多是从关里和河北逃荒过来的。日本人侵占的时候,成立一个“开拓团”,在元宝村后头有一个团部,好地都被他们占了。日本人走了,有钱的地主跑马占地,像韩老六那样,就成了大地主。像赵光腚、小猪倌、郭全海那样,干一年不单是挣不了几个工钱,还得欠地主的,所以说在土改的时候斗争非常激烈。那是真干啊!工作队都是部队下来的,359旅的。

  我是1976年当队长的,当队长的时候,生产队一个工分8分钱。吃饭靠吃返销粮,种的不够个人吃的,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买生产资料。我们全村7个生产队人均收入不到42元。

  我是1980年入党以后当的书记。黑龙江省那时候要求搞大农业,北大荒可以,可我们村子不行,还是大波轰,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科学技术、农药化肥几乎没有,老百姓对种地的认识上不去。

  到1982年秋天,一看这个形势,改革开放了,南方都包产到户了,我们才开始搞。我们是1983年包产到户的,全省都是那个时候包的。我们这个穷村全包下去了。

  包下去以后,1983年干一年,一年就从42元增到450元,增加了10倍多。到了1984年,人均收入又翻了一倍半。

  这40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候。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改革开放了,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党的方针政策好,再有元宝村人的素质好,这样整起来的。没有好的政策,你再有能力也是白扯。

  从小木农具厂到中国铅笔之乡

  1983年,光搞农业没有搞企业。一看人家关里,差距就出来了,人家有万元户了。这一看还不行啊,吃是能对付吃饱了,因为咱地多呀!可要想富,谈何容易呀!

  咱搞企业,却没有本钱!找银行贷款,村里还有27万块钱的欠款还不上。就在这个情况下开了几个会,说党员干部集资干起来吧。大伙儿集了37000块钱,办了个执照,叫小木农具加工厂。

  2012年,元宝村启动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具备40家企业入驻承接能力的铅笔工业园区一期建设项目,先后有4家软化、碳化精加工等铅笔及其配套产业落户园区。目前,元宝铅笔工业园区年生产晨光文具等知名品牌铅笔2亿余支,成为全国铅笔板重要集散地和铅笔、铅笔板生产专业村,力争建成“亚洲铅笔之乡”。图为工人在铅笔厂里工作。徐辉冠/摄

  那时候开始搞建筑了,我们厂拉着板子进哈尔滨的一家公司,被电机厂的采买科长看见了。电机厂是哈尔滨市的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之一,电机厂要用包装板,就到我们这里来看。来到这里就订了货了,价格很高,咱这不仅数量给得足,质量又好。

  从电机厂卖板子,咱挣了钱了。别的厂包装板加工工艺不好,到咱这再加工一下,咱又挣了钱了。

  这时候,牡丹江那边有一个生意,做卫生筷子。我们这里有几个森工局,我们买他的木头近,运费省了。通过外贸出口,被日本的商家看中了,直接上咱们这来了。在国内这个筷子平均每件45块钱到50块钱,卖给他们平均能达到140块钱到150块钱。

  2010年,元宝村里投资8200万元建起5万平方米的楼房、别墅,让494户村民住上大房子。实施平房保暖工程,实现集中供热。村内道路硬化率、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舒适的居住环境。图为元宝村农民别墅。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一下子发了,咱手里有了钱,就开始建纪念馆、建办公楼,建第二个厂子,村子里修水泥道。咱有企业,挣的钱都要花在村子里。原先集资那点钱不当事了,就修房子、修桥、修道路,水泥地我们元宝村是第一个覆盖全村的。

  大兴安岭有几个合资企业,把我聘请去了。他们筷子厂都黄了。咱们这几个人到那去了,包了8个厂子,带动3000多人就业。在那里又挣钱了,又发展了,都是火车往这运,全部精加工,再卖到咱国内市场。

  后来俺们为啥又做铅笔了?我到上海去卖筷子,上海中铅一厂的厂长知道了。他就对我说,你别做筷子了,去做铅笔板吧,铅笔板可比筷子挣钱多了!

  图为元宝村摆放在铅笔厂厂区的铅笔板。徐辉冠/摄

  这就上了铅笔板,现在元宝村成了铅笔之乡。我们的铅笔板达到全国的60%。我们的铅笔产量达到全国的20%,最多的时候达到23%。

  现在我们的铅笔给晨光文具做。晨光的一半铅笔都是咱这生产的。今年有疫情,产量少点,但是我们铅笔不会赔钱,还是赢利。

  集体的事,关键是经济和管理两结合,这样干的才有劲。包工计件,一个能保证质量,一个保数量,质量达到了,就是合理的,才能保证企业有效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跟上。还是多劳多得、按劳取酬这个基本原则。在农村这样才算合理,才算科学。

  从稻花香到特色农业

  元宝村打造集生态、科技推广、新品种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元宝村土地集中经营面积达到90%,高产稳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占60%。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在园区内建设一流的精洁米加工企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图为元宝村的农田。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农业方面,我们把五常稻花香搞起来了。

  2008年、2009年我是搞实验,五常能搞稻花香,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种稻花香呢?人家说五常是第一积温带,你是第三积温带。市里也不允许,我说咱试试呗。我对村民们说,我们提前半个月育苗,育苗前怕地上冻,咱把水先清出来。扣上大棚,迅速积温,一个大棚能种40到50亩地的水稻秧苗。早化地,早育苗,早插秧,浅水灌溉。

  元宝村全面升级传统农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亩,修建干渠2700延长米。全村将高端水稻“稻花香”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水稻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2018年建设了日产100吨的大米精加工厂。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科技人员入村,指导农户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图为元宝村种植的稻花香。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供图

  实验是真理,咱去各地查资料,提前抓积温,平时浅水灌溉,一般的稻子一次晒田,咱两次晒田,晒田增加热量。

  我们种了两千亩,两千亩就是150万元。后来不光我们镇,其他镇也开始种稻子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元宝村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强工、精农、兴旅、扩村”乡村振兴战略,踏上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图为元宝村广场。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供图

  咱村林子不多,原先没什么林业。2002年、2003年搞退耕还林。可是原来的坡岗地都种地了,要是都还了林,老百姓能同意吗?老百姓好不容易开荒弄几亩地,他舍不得呀。

  但是,咱村企业好,那个时候有四五家大企业,人们进厂就有了工资,一说都同意了。有一两户不愿退的,我们也和他换了地,把地都合在一起了,这样才有了万亩生态林。

  元宝村投入50多万元绿化美化村庄及街道,开展黄泥河护岸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打造休闲健身观光带,建设万亩生态植物园。图为元宝山公园大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供图

  借着退耕还林,我们整治了村庄。我们村从这头到那头,把不好的地都平整了。原先水从山上下来,今年走这个道,明年走那个道,水土流失很厉害。我们把原来的黄泥沟子开成一条小河,有40多米宽。但是光咱村有也不行,黄泥沟子上游有那么高,要好几个村子综合整治才能好起来,所以又搞小流域治理,现在水土不流失了。

  现在山下都是现代化的稻田基地,人们一进村就能看到。山上都是林子,都是绿水青山。这一片4公里多,全都是树。咱们总书记说得好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靠的就是自力更生

  这几十年,咱村不管是农业、工业、林业都是高产的、高质量的。原先人均收入40多块钱,现在是32000多块钱。要是把咱村的几个大户算上,那就更高了。我们这里的学校也不要钱,那点子费用鸡毛蒜皮的,集体出了。

  图为元宝村的居住环境。哈尔滨市委宣传供图

  我没啥能耐,没干出大事来。为什么原来的“光腚村”有这么大变化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咱没有太大变化,咱惭愧,咱心里急!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村子里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家南方的村子比咱这里好得多了!也许在黑龙江,咱村还挺不错,可是出了这里,咱不行。和以前比是进步了,但和人家好的比,差多了!

  黑龙江省领导来看我,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说没困难。农村就一个:自力更生!我从来没有到哪个单位去要过钱。我们这个村绝不会张口要钱,因为我们是自力更生搞起来的。元宝村的村民跟着我干,受了老累了。可是,我们干出来了!

  记者手记:“碎身八块也要跟着共产党干”,《暴风骤雨》里郭全海的话,曾激励许多穷苦百姓跟党走。今天,老书记的讲述,在我们心中鼓荡起巨大的波澜。他瘦小多病的身躯,在我们的眼中已成为奋斗精神的化身。“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走在今天的中国铅笔之乡,这些话在心中久久回荡。

标签 - 元宝村,张宝金,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