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北送,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2020年11月21日 19:35:5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是说新语

  河南南阳和湖北十堰交界处,丹江口水库将汉江和丹江揽蓄入怀,汇成晶莹剔透的一库碧水,宛如镶嵌在崇山峻岭间熠熠生辉的宝石。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所在。浩荡南水正是自此北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稳运行2100多天,调水量突破30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万。

  为了将一渠清水北送,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水源区生态保护,移民安置是关键一环。

  早在1958年,为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河南、湖北就有近50万群众扶老携幼、告别故土。

  半个多世纪后,为了中线工程调水,河南、湖北又分别有16.6万人、18.2万人移民。这次移民,两省坚持以人为本,既在搬得出、稳得住上动脑筋,又在能发展、可致富上下功夫。

  先是在摸清底数、反复动员的基础上,建立“省级政府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行“内安原地后靠”、“外迁不出省”,尽可能拿出好地方、好土地、好政策,确保移民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

  移民搬迁后,当地党委和政府出台多项帮扶优惠政策,制定安稳致富规划,把移民后续帮扶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上万名基层干部在移民安置中操心操劳,有的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方案做得细,搬迁安置和致富发展衔接得好,移民工程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

  移民群众迅速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人均居住面积翻了近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倍左右,大家由衷感谢党的移民政策,迸发出保护库区生态的强大正能量。

  1958年为解决汉江严重洪水灾害,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南水北调”伟大构想,10万建设大军来到丹江口,拉开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的序幕。图为1959年建设大军依靠人力完成丹江口大坝建设截流工程。中新社发 陈谷子/摄

  水质保护很大程度上系于污染防治。

  这些年来,为了不让污水入库,国家有关部门和水源区各地通力合作,以铁的措施、铁的担当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与3省分别签订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执法和监管要求;

  科学技术部组织力量攻克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工艺与废水处理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困扰水源区多年的污染问题;

  农业农村部在丹江口库区15个县(市)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打造了示范样板。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聚焦中线工程水源区,坚持跟踪问效。

  总的看,水源区污染治理体现了坚决关、坚决禁、坚决治、坚决建的“4个坚决”。

  在“坚决关”上,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开展点源污染治理,共关闭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2551家,叫停和否决项目524个。河南仅淅川一个县就关停企业386家,依法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16家。湖北关闭或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1家,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0家,取缔非法码头40个。十堰将原郧阳造纸厂所在地污染河泥“掘地30余尺”,全部转运专业填埋。陕南汉中、安康、商洛3市集中淘汰一批黄姜皂素小产能。

  在“坚决禁”上,依法实施禁采、禁捕、禁养,大力清理网箱养殖,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令”。全域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河南年化学需氧量、总氮排放量分别减少40%以上、30%以上,湖北建成绿色防控示范区117个、面积18.2万亩。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实现水源区涉水污染企业零落地。

  在“坚决治”上,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增加各方面资金投入,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堤防护岸加固、清淤疏浚、排涝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处理。陕西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备率达97.7%,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1%。十堰对区域内河流实施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5大工程,共治理小流域385条,建设生态河道130多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2500多公里,将劣V类的城市黑臭水体变成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

  在“坚决建”上,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源区各县及库周重点乡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污水日处理能力增长6倍多,垃圾日处理能力增长近19倍,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库区及主要入库河流监测断面达标率常年为100%。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位于黄河南岸的河南郑州荥阳市和北岸的河南焦作温县境内,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主要任务是安全有效地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图为2020年9月15日,在河南郑州荥阳市境内拍摄的南水北调穿黄隧洞进口南岸明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摄

  趟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

  农业上,以高效生态、绿色有机为标准,除粮食作物外,重点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大樱桃、杏李、柑橘、黄金梨、金银花等,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产品名优品牌。河南西峡、淅川、邓州,湖北十堰、神农架,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逐步形成中药材产业带,“秦巴药乡”、“丹江药谷”等品牌越叫越响。

  工业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生态保护作为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的“铁门槛”,秉持“天上不冒烟、地上不流污、最好零排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向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地积极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今年在疫情冲击下依然市场火爆,实现逆势上扬。2019年,十堰新材料、清洁能源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3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95亿元、占GDP的19.7%。

  服务业上,重点利用秦巴自然风光、汉江丹江风情和特色历史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推动农旅、林旅、水旅融合发展,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花园、民房变民宿、农副产品变旅游产品,使绿色红利持续释放,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淅川县培育精品旅游村36个、农家乐和民宿500多家,3万多群众端上旅游“金饭碗”。神农架林区2019年接待游客1828.5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到67.8亿元。

  许多基层干部谈到,生态保护不仅没有制约水源区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强力助推器。

  除此之外,通过全面提升理念、全域统筹规划、筑牢生态屏障、开展对口协作、构建长效机制等举措,持之以恒开展水源区生态保护,在保证一渠清水北送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详见:特约调研组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碧水来》

  (策划:梁佩韵 赵雁)

标签 -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