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他定下了一个规矩

2020年12月24日 15:25:43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是说新语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5年起中国工程院开始对澜沧县定点帮扶,当时院里组织院士商议,说工程院要有一个人蹲在这里干。”朱有勇回忆起开始扶贫时的情景。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西南,与缅甸交界,素有“边陲宝地”之美誉。由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该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图为2019年12月,朱有勇在三七地里进行科学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面对贫困发生率高达41%的艰巨扶贫任务,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讨论会上,即将60岁的朱有勇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有号召,我们就必须有行动。”

  说干就干,2015年底,朱有勇迅速带领工作团队来到澜沧。他拒绝了县里为他和团队安排的舒适住所,一竿子插到底,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

  为了让群众尽快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朱有勇来到澜沧后第一件事就是调研。他发现,村里大多为透风漏雨的篱笆房,放上几张床,堆着点玉米杂粮,就是很多人家的全部家当,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看到这种情况,他心里很难过,“我们发很多论文,我们的科技成果在很多地方都推广,很多人都富了,但是在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怎么还这样呢?这是我们科技人员的失误”。面对父老乡亲的贫困与艰难,朱有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铆足了劲,一定要为当地百姓找到脱贫致富的路。

  扶贫以来,从乡间地头到山间林地,从大棚基地到农户家里,朱有勇院士带着团队跑遍了云南省澜沧县20个乡镇。图为2017年10月,朱有勇院士在澜沧县走村串寨调研。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首先意识到,应该结合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用科技的力量,为澜沧县脱贫攻坚把脉问诊、精准施策。

  那一年,他带着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14次往返蒿枝坝,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朱院士白天在田间观察记录,晚上召集大家讨论研究,目的就一个,找准当地最适合的种植项目。”朱有勇团队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朱书生说。

  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发现,澜沧县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冬季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3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而且错峰上市的马铃薯还可以让每亩地收入近万元。

  同时,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松林茂密,林下经济大有文章可做,却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朱有勇团队认为澜沧县的思茅松林下土壤和气象环境非常适宜三七生长,如果能在澜沧顺利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对百姓脱贫致富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要在松林间种植有机三七,必须克服不用化肥和农药的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有勇带领团队开始进行“林下三七专项研究”课题攻关。最终他们发现,思茅松与三七之间具有相克相生的特性,松树挥发、淋溶和分泌的蒎烯类化合物、松林下的土壤微生物、松针掉落后腐烂所形成的有机质等还能抑制病原菌生长,具有很好的驱虫防病和促进生长作用。

  图为朱有勇院士讲授林下三七种植技术。胡里城/摄

  2016年,团队研发的林下三七种植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找上门来希望购买这套核心技术,有的企业甚至开出了10亿元人民币的高价,还有的企业愿意以技术股份的形式进行合作。可是朱有勇却决定将这套技术无偿授予当地的农户和群众使用。

  对他的这个决定,当时团队里也出现了不同声音。为此,朱有勇专门开了一个会,掏心掏肺地对所有人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待遇,我们为什么还要挣这个钱呢?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吗?”

  从那天起,朱有勇定下了一个规矩,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同时,朱有勇团队构建了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等各方协同的产业发展机制,院士团队对创新技术分文不取,无偿供企业使用,企业承诺将其利润的15%分红给老百姓,探索出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朱有勇常说:“我们搞农业的,能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让科研成果在千家万户农民家里面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多少篇文章、给多少钱都高兴,农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策划:梁佩韵)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