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延安”:红色档案鱼水情深

2021年04月14日 16:48:12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张少义

  巍巍蒙山埋忠骨,滔滔沂水洒碧血。

  八百里沂蒙,一片红色的热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做出巨大贡献,构筑起不朽的历史丰碑。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在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人血染疆场。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图为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内的红色日历雕塑。 记者张少义 摄

  他谆谆告诫,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沭河好风光,庄庄相连多么长,土地肥来人口广,庄稼人勇敢有胆量。鬼子太心狠,顽固土匪趁火抢掠……”2013年11月25日下午,在老四团钢八连《沭河的歌声》展板前,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党支部书记王纪钦为习近平总书记唱起了村歌。歌曲唱罢,习近平总书记和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报以掌声。

  朱村地理位置优越,西倚岌山,村内河流纵横,玉带缠绕,是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解放战争时期典型的支前模范村,刘少奇、粟裕等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被誉为滨海“小延安”。峥嵘岁月给朱村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存,以及数都数不清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

  一辈辈村民自发在朱村战斗旧址上不断建设和完善,形成了目前占地2400平方米的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包括支前文化纪念馆、朱村文化展览馆、朱村博物馆和烈士纪念园等。

  71岁的村民王经臣是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4月13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回忆起了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朱村保卫战的场景。“有点紧张,没想太多,只想给总书记讲好。总书记当时听得很仔细,还问了我两个问题呢。”

图为朱村村民王经臣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作义务讲解。 记者张少义 摄

  1944年1月24日,李庄、大哨等地据点的日伪军500余人,向岌山区朱村等地扑来。24日拂晓,敌人扑进了朱村。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115师3营八连听到枪声后,紧急集合,火速奔向朱村投入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斗。战斗中,八连连长鄢思甲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战斗持续到下午2点多,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在增援部队的掩护下扔下3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八连取得了胜利。

  朱村得救了,村民平安了,可24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却永远长眠在了朱村。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乡亲们手捧热腾腾的饺子,眼含着热泪说:“是八连救了俺,老八连对咱朱村有恩!新年的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连牺牲的战士!”

  朱村的群众没有忘记历史。从那以后,生死与共的情谊深深根植在朱村一辈又一辈人的心中。每年过年,各家各户的第一碗饺子,都会送到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烈士墓前,祭奠和缅怀为朱村牺牲的烈士。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切切嘱托和冀望。当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到谷牧、肖华、铁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朱村战斗、工作的经历后连连表示,朱村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办得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义务讲解朱村红色历史文化的王经臣越来越忙。“虽然累,但能把朱村群众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民谊、鱼水情传递给千千万万参观者,心情舒畅。”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朱村的红色历史文化,和沂蒙山区无数的红色村庄一样,都是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阵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红色历史文化尊重和喜爱令他倍感欣慰。

  铁心向党历久弥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他反复要求党员干部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

  党爱民、军爱民,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正是因为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首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沂蒙老区的群众认可党是自己的组织,才有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样感天动地的革命事迹。

  粟裕将军在战争回忆录中描述沂蒙群众,“他们是那样地坚定勇敢,不怕困难,奋不顾身,竭尽全力地支援子弟兵”。的确,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感人至深的篇章。

  参军支前是沂蒙人民直接支援革命的真实体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朱村人民筹军粮、做军鞋、抬担架、救伤员不计其数,先后有近百人参军,四十多人负伤,王经奎等八名同志为抗日救国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图为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内的雕塑。记者张少义 摄

  紧邻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的是村民王克昌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朱村时专程看望这位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支前”的老人。他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王克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听说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

  “总书记一到我家,我跟他说,农村生活确实变了,社员生活确实好了。吃的好穿的好,还有文艺活动,习总书记就笑了。总书记惦记着咱老区人呐!”如今已91岁的王克昌回忆起同习近平总书记交谈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记忆清晰。“我说经常看电视关心中央政策,总书记还笑着跟我说‘请多批评指正’。”

图为淮海战役“老支前”王克昌接受记者采访。记者张少义 摄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朱村的殷切希望,近年来临沭县明确了建设朱村老区人民幸福生活样板区的工作思路,确立了“滨海延安·红色朱村”的发展定位,以让朱村富美为核心,整合红色朱村、绿色柳编、清清沭河、岌山文化等资源,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当前,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沭水安澜纪念馆、沂蒙民俗展览馆等场所已在朱村基本建设完成,布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7月1日将正式向公众开放。

  沂蒙精神永续传承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沂蒙精神展览,会见“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时强调,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孕育形成的,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与锤炼中不断完善的,具有非同寻常的时代价值。

图为沂蒙革命纪念馆内的展示牌。记者张少义 摄

  沂蒙革命纪念馆作为传承老区光荣传统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主阵地。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记者看到,以“沂蒙精神”核心思想为陈展主线,馆内设有沂蒙精神展、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展览等主题展览,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实物、雕塑、场景复原、声光电等多种直观的形式、高科技的手法,沂蒙革命战争史得以全面展示。

  沂蒙干部学院沂蒙精神研究部刘占全教授告诉记者,为更好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临沂市近年来深入开展沂蒙精神发扬光大规划行动,红色史料抢救挖掘行动持续推进,筹建沂蒙精神专题档案资料库,创新开展“不忘初心、军魂永驻”口述历史视频拍摄,完成了对199位老同志、老战士的采访。“红色沂蒙”智慧运营平台项目完善提升工作积极推进,组织推出了重走沂蒙山、沂蒙重大战役军事游、跟着歌声游沂蒙等沂蒙党性教育线路产品。

  为着力融入党建“强基固本”,临沂探索建立“为民服务解难题”长效机制,积极构建“排查交办—专班整改—跟踪问效”的群众诉求解决路径,把党组织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工作作为践行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实践全民参与,典型培树示范引领,争做沂蒙精神践行者、红色基因传承人在沂蒙大地蔚然成风。

标签 -
网站编辑 - 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