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映同心

2021年04月20日 10:41:50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学而时习

  “长虹飞架接珠江,相照相携同展望……”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内,随着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省级传承人小神鹰铿锵有力的粤韵响起,屏幕上港珠澳大桥的雄伟景象浮现眼前,一首粤曲《一桥飞架伶仃洋》谱写了粤港澳大湾区携手迈向新征程的壮丽诗篇。

  粤剧,早期称广东大戏,是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南国红豆”,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代表。2006年,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继承和创新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香港西九文化区时,观看了两位香港儿童表演的粤剧选段,称赞他们年纪虽小,但演唱很到位。总书记表示,很高兴看到你们这么喜欢粤剧,这说明香港粤剧后继有人,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时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关切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殷切希望“能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粤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的优秀代表,在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圈中有广泛的影响,是粤港澳及海外粤语华人民心相通、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为了留住这份独特的文化根脉,广州致力于对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推广。201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荔湾老城区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并于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弘扬粤剧艺术为主旨,通过陈列展览、舞台演出、文化交流、教育服务等方式,向公众展示粤剧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广州还先后出台编制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将戏曲惠民工作列为重点项目,大力扶持民间戏曲社团蓬勃发展,不断拓宽戏曲艺术传播渠道。通过开展戏曲进基层,广州大力推动了粤剧艺术传承传播、惠民为民,让粤剧迎来“古韵新生”。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互联互通,同根同源。粤剧曲艺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的纽带,其传承和发展始终备受关注。通过粤剧曲艺形式的文化交流融合,能够促进大湾区青年交流,唤起年轻一代情感上的认同,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021年4月19日,在馆内举行的全球微粤曲大赛作品创作赛获奖作品欣赏会环节,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学生、粤语童谣传唱小使者陈韵融带领12位幼儿园小朋友欢唱充满岭南风情和童趣的《食荔枝》。粤曲新作唱响,传统曲艺与流行元素的融合,展现出粤曲文化焕发的新魅力,令观众耳目一新。活动现场,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满怀感慨地说,“粤港澳三地文化共融共通,粤剧又是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希望能够把粤剧的独特性留在那里,让后辈们、尤其是大湾区的年轻人能够从中找到‘祖宗’,便于后人研究、传承与发展”。

  繁荣传统文化,振兴粤剧曲艺——“全球微粤曲大赛”是一个新形态的融媒体文化品牌,自2015年创立至今,已经成为粤剧曲艺界、广电及新媒体的一大品牌盛事。以粤曲精品为纽带,推广传播岭南传统文化——大赛设立演唱赛和作品创作赛,其中演唱赛已连续举办五届,第三届作品创作赛也于今年启动。演唱赛专门设置青少年组,诞生的年轻优秀选手经过多年锤炼,不少已成为粤剧粤曲舞台上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自2018年作品创作赛开展以来,坚持创新创作,以短小精悍、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精神面貌、传统与流行跨界的微粤曲精品,推动粤剧曲艺的创新与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一代代的年轻观众,一代代的传承者,更需要一代代的艺术创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粤剧一定会再现辉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以上图片均摄于粤剧艺术博物馆)

  策划:侯亚景 黎海华

  审核:吴强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