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圈

2021年05月23日 14:10:49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学而时习

  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坐落着一座极具岭南园林特色的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馆在园中,园在景中,通过陈列展览、舞台演出、文化交流、教育服务等方式,吸引众多粤剧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南国红豆”,也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2006年,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是共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2020年11月5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在澳门开幕,图为广州粤剧院演员演出《斩经堂》。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摄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香港西九文化区时,观看了两位香港儿童表演的粤剧选段,称赞他们年纪虽小,但演唱很到位。总书记表示,很高兴看到你们这么喜欢粤剧,这说明香港粤剧后继有人,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时,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关切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殷切希望“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互联互通,同根同源。除了粤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大湾区各地以不同形式进行着。

  广东醒狮拥有千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醒狮队。在香港,逢年过节或是店铺开业也都有醒狮表演的传统,狮队上街采青、巡游,锣鼓声不断。2018年,国内首部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舞剧——《醒·狮》,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最高荣誉——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醒·狮》以百余年前三元里抗英起义为历史背景,把南狮、南拳、岭南曲风、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作为创作元素,以深厚的岭南人文为载体,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充分实现了大湾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门被称作“中国第一侨乡”,是广东乃至中国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拥有近400万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11月,江门市举办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吸引了逾千名海内外华侨华人、港澳青年代表参加,自此江门市正式启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深圳南头古城,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其浓郁的岭南文化更是深港澳“同宗同源文化底蕴”的最好体现。2019年经过改造“重生”后,南头古城原本的城中村目前已逐渐恢复其昔日“粤东首郡、港澳源头”的辉煌。

  近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成功打造全长13.7公里的大沙河生态长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格局。图为2020年8月22日,大沙河生态长廊龙舟邀请赛在美丽的大沙河隆重举行,选手们在比赛中奋力争先。深圳市委供图 周红声 杨少昆/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强调要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2019年,广东制定《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促进粤港澳三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节、媒体峰会等,共同开发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是共建人文湾区的重要基础。随着大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三地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等方面的融通合作不断加速,高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必将成为大湾区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强劲动力,一幅人文湾区的生动图卷正徐徐展开……

  策划:侯亚景 黎海华

  审核:吴强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