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1-08-27 09:59:58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保护生态环境非一朝一夕之功,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动力。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些代表,他们身上孕育了哪些精神,总书记有怎样的评价,我们从中能够得到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位于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处,河北省最北端。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几代塞罕坝林场人爬冰卧雪、艰苦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信念,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铸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塞罕坝精神。

  图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秋景。视觉中国供图

  1962年,为了遏制“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369位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年轻人,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塞罕坝,开启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从“六女上坝”的无悔选择,到望火楼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的漫长守望;从爬冰卧雪石头缝里栽种树苗,到起早贪黑顶风冒雨修枝防虫,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上世纪80年代,塞罕坝人完成造林96万亩,总量3.2亿多株,沙地南侵的步伐戛然而止。党的十八大以来,塞罕坝最后近9万亩石质荒山,也披上绿衣。2021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总书记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右玉精神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山西省西北端,是山西、内蒙古交界的风口,距离毛乌素沙漠不到100公里,素有山西北大门之称。到1949年时,右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有5.3平方公里残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

  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的荒凉沙地(资料照片)。下图为生机盎然的山西省右玉县小南山森林公园(新华社记者曹阳2018年8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1949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看到的是“十山九秃头”的荒凉。几经讨论,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此后的70余年,历届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扛起铁锹背起树苗,精神抖擞的走在植树造林一线,淬炼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将不宜生存的右玉变成了人间仙境,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库布其精神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库布其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被认为是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让绿色延伸,每推进一寸、前进一步,都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各族干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治沙过程中涌现出乌冬巴图、王双喜、乌日更达赖等一批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和典型。他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实干,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在大漠深处筑起一座改天换地的精神丰碑。

  经过30多年治理,库布其沙漠林草综合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在治理过程中,对沙漠腹地牧民的生态搬迁是一项重要工作。图为2020年9月14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道图嘎查牧民新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2019年7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时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落实2030年议程深度对接。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保护,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上图为第一代治沙人石满(左)、贺发林(右)在检查花棒病虫害。(新华社记者 李生才/摄) 下图为2019年4月,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和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查看梭梭嫁接肉苁蓉情况。(天水日报记者 周文涛/摄)

  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几十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调研时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要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就能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

  (策划:梁佩韵)

标签 -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