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坚定信念、永远信党爱党为党的功勋党员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1-10-21 09:20:27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授予29名功勋模范党员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这是百年历史上,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

  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这是两名旗手高擎党旗,一名礼兵手捧“七一勋章”,行进到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高洁/摄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是我们党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党员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让我们向功勋党员学习,学习他们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致敬,向最闪亮的星!

  

  祖国的边境线上,信念,是一座碑。

  加勒万河谷,这条位于西部边境喀喇昆仑山脉褶皱深处的细长峡谷,激流滔滔、乱石嶙峋。这里,是33岁的陈红军生命永远定格的地方。

  在那场回击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蓄意挑起事端的斗争中,陈红军奉命带队前往一线紧急支援,英勇战斗,为国壮烈牺牲。

  陈红军在组织装甲车训练(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李俊磊/摄

  11年军旅生涯,陈红军走上高原、留在高原,高寒缺氧、冬季封山,都没有动摇他“边关有我在,祖国请放心”的坚定信念。

  “党员干部跟我顶在最前面,义务兵往后靠……”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陈红军一边冲锋,一边呐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给战士们的,是一个无比高大的背影。

  

  高山峡谷中,信念,是一面旗。

  玉麦,是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偏远山乡,也是一片数千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

  20世纪60年代初至1996年的30多年间,卓嘎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居民。

  年轻时的卓嘎姐妹,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放弃舒适的生活,回到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2021年7月10日,卓嘎(右)给女儿巴桑卓嘎讲述她为国守边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摄

  而当父亲在玉麦升起第一面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时,卓嘎和妹妹开始明白,守护脚下的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抱定这个信念,1988年,卓嘎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在玉麦乡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

  

  蔚蓝的海洋上,信念,是一张帆。

  南海之滨,琼海市潭门海港。老船长王书茂最爱远眺挂着五星红旗的船桅从海平面升起,大大小小的渔船归家靠岸。

  图为2018年12月10日,王书茂(右二)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组织民兵开展训练。新华社发 宋国强/摄

  在王书茂看来,潭门渔民的爱国之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在海上的正常作业遭到部分周边国家无理驱赶、袭扰和抓扣时,渔民们从未屈服,反而更加积极踊跃加入民兵连,投身南海维权斗争、南沙岛礁建设。

  王书茂正是一名光荣的南海民兵。

  1996年的一天,正在捕鱼的王书茂发现某国人员欲侵犯我某无人岛礁,他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面对八九万元的亏损,他却说:“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

  2014年5月,王书茂率领民兵连10艘渔船、200多名民兵骨干,守护我钻井平台,有力地维护了南海主权不受侵犯。

  

  择一事,终一生,只因心中信念之火不熄。

  1939年,十几岁的小战士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从此,他以白求恩为榜样开始了救国救民的征程。

  1956年,从苏联留学归来的辛育龄放弃了部队的优厚条件,一头扎进了国内当时近乎空白的胸外科领域,成为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全国培养出一大批胸外科技术骨干。

  1980年1月16日,辛育龄(中)在内蒙古结核病院与胸外科医师讨论病例(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作为我国针刺麻醉的创始人和带头人,辛育龄率先让医生用针刺麻醉为自己动了阑尾炎手术。1970年,他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

  “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1954年到2004年间,他共完成胸外科手术1.5万多例。90多岁后,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

  同为医生,吴天一选择了一辈子和高原病“较劲”。

  20世纪50年代末,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吴天一,再一次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雪域开展高原医学研究。

  2021年6月17日,吴天一(前)在青海西宁的实验室内和学生讨论。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把帐篷扎在生命禁区,把实验室建在世界屋脊。他是14万青藏铁路建设大军的“保护神”,是藏族牧民尊敬的“马背上的好医生”。

  全身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他一生与缺氧打交道,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构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学体系。

  “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坦陈心声的吴天一,如今依然行走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世界屋脊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祖国,我回来了!”1956年6月,久居海外的陆元九几经曲折,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从此,一颗在惯性导航技术领域冉冉上升的“新星”,隐没在国际学术舞台。直到若干年后,“两弹一星”升腾在东方的苍穹,他的名字方为世人所知。

  陆元九院士在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激光陀螺实验室与同事探讨问题(2006年摄)。新华社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推动我国惯性导航事业跨越发展……这位学生们眼中的“大先生”,用一生的足迹诠释着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祖国永远是我的挚爱。”陆元九说,“在自己的祖国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快乐的。

  

  信念,源于最真挚的热爱。

  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前,伴随着自己谱写的《红旗颂》乐曲,91岁高龄的吕其明步入人民大会堂。

  2021年6月9日,吕其明(左二)在上海爱乐乐团录制管乐版《红旗颂》的现场,与指挥林友声讨论乐谱。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1965年2月,因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红遍全国的青年作曲家吕其明接到一个任务:创作一首歌颂祖国的序曲。热血沸腾的吕其明夜不能寐,仅用7天就写出脍炙人口的《红旗颂》。经典的旋律响起,新中国红旗漫卷的恢宏场景在眼前展开。

  顺利首演后,吕其明又反复推敲、修改,这一改,就是半个多世纪。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吕其明宣布为《红旗颂》定稿,再一次向党和国家献上自己最为珍视的礼物。

  向“红旗”倾诉这份爱——这是吕其明一生坚持的事业。他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党和人民创作!

  更多内容详见:新华社记者文章《致敬,向最闪亮的星!

  (策划:何雯雯)

标签 -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