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拼搏奉献、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平凡英雄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1-10-22 09:28:16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

  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少先队员向勋章获得者献花,敬礼致意。新华社记者 高洁/摄

  “拼搏奉献,就是把许党报国、履职尽责作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敢于牺牲,苦干实干、不屈不挠,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

  2021年6月29日,在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功勋党员为党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深情礼赞他们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千锤百炼的凡人。让我们向功勋党员学习,学习他们拼搏奉献的奋进姿态。致敬,向最闪亮的星!

  

  1949年4月20日,战斗在夜间打响,江面被炮火映红,爆炸声震耳欲聋。

  上图为马毛姐送解放军渡江时所穿的打满补丁的棉袄;下图为2021年3月24日,马毛姐讲述渡江战役的经历。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摄

  “敌人在南岸不断放照明弹,飞机也来回飞,子弹像雨点一样飞过来。”回忆起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战斗,“一等渡江功臣”马毛姐记忆犹新。

  那一晚,子弹拖曳着火光,打烂了船帆,击中马毛姐的右臂。这位时年14岁的渔家少女毫无惧意,忍着枪伤一手掌舵、一手划桨,一夜驾船六渡长江,将三批解放军送达南岸。

  “怕吗?”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马毛姐语气铿锵:“不知道害怕,一心想着送解放军过江!

  

  革命年代,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胜利,用拼搏与奉献树立起丰碑。

  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郭瑞祥(2021年6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1940年5月,在鲁西南一个叫肖渠的地方,日寇分两路发起进攻。

  “战斗非常激烈,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沟沟峁峁。”时任新三旅八团一营一连指导员的郭瑞祥,带领一个排突袭敌人后方。

  “战士架起机枪向日军扫射,当时留守的日军连死带逃,我们乘胜追击,缴获了十几匹战马、一批骑兵步枪和一挺歪把子。”

  面对枪林弹雨,英雄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图为2021年6月11日,王占山(中)给河南省军区安阳干休所官兵和文职人员讲党课。新华社发 戴丹华/摄

  1953年7月,抗美援朝金城战役打响,战斗极其惨烈。时任排长的王占山带领76名战士坚守阵地4天4夜,唯以野菜充饥。

  那次战斗,战士们先后38次打退有飞机支援、有大炮坦克的“联合国军”两个营,歼敌400余人。浑身是伤的王占山昏迷4天后,才终于闯过了“鬼门关”。

  王占山先后参加重大战役战斗40余次,负伤38处,至今脑后还留有一块弹片。“我用一个个优异的战绩,回报党给我的第二次生命。”王占山说。

  战火纷飞,他们许党报国、何曾畏惧;鼓角远去,他们看淡功绩、矢志进取。

  70多年前,青春年少的孙景坤刚参加完解放战争,又踏上保家卫国、出国作战的征程。

  抗美援朝老战士孙景坤在家中(2020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战场归来,他收起军功章,选择回乡务农,回到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孙景坤作为村干部,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治理泛滥的洪水。荒山上种植的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令山城村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默默奉献的,还有“活着的烈士”柴云振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曾在朝鲜战场率3名战士歼敌200余人,后因重伤救治多次转院与原部队失联,原部队只得将他认定为烈士。负伤的柴云振不愿成为部队负担,隐姓埋名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

  少先队员为柴云振系红领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60年代初,柴云振和社员一起研究抗灾自救,解决群众饥荒问题。改革开放时期,他不仅做宣传员,还带头示范,带领群众致富。

  1984年,当组织最终找到他时,这个“失踪”的英雄已回乡务农33载。落实英雄待遇后,柴云振常常写建议、作宣讲,在晚年继续发挥着光和热。

  2018年12月26日,柴云振在四川岳池安详离世,享年93岁。

  

  和平年代,平凡英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知重负重攻坚克难。

  纺织机前,灵巧的双手在纱锭上翻飞——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下第一代劳模黄宝妹的身影。

  黄宝妹在上海的家中翻看自己做纺织女工时的老照片(2021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旧社会,黄宝妹在日本人开的棉纱厂当童工,终日不见阳光。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纺纱也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要拼命干”。她创造的先进操作法,让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为国家生产出大量优质棉纱。

  “我的战场永远在这里。”这是黄宝妹的心声,也是她拼搏奉献的写照。

  坚守本职勇挑重担,是他们的本色。

  凡有大案或棘手问题难以突破时,一句“请崔道植来”,成为一线刑警的“定心丸”。

  作为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1955年至今,崔道植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了7000件,平均每3天鉴定一件。超群的技艺,让如今已87岁高龄的他,仍坚守在刑侦一线。这些年,他带头攻克多项科研难题,主持研究的痕迹图像处理系统、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等,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在哈尔滨市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2021年6月8日)。新华社记者 王松/摄

  “工作是我的乐趣,我觉得每破一个案子,就年轻了一次;每攻下一个难题,就年轻了一回。

  平凡中铸就非凡,是他们的选择。

  图为2021年6月17日,艾爱国(左一)在湖南湘潭湘钢高级技工学校焊接实习基地检查学生的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作为湘潭钢铁厂的焊工,艾爱国自称“钢铁裁缝”,练就了“钢铁”般的硬本领。他最擅长的是焊紫铜,焊接时要把整个铜件加热到七八百摄氏度,高温挑战着人的身体极限。在这个让很多焊工都望而却步的领域,艾爱国却选择勇于面对。50多年来,他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引领着我国焊接事业不断发展。

  “一定要保持工人本色,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艾爱国说。

  更多内容详见:新华社记者文章《致敬,向最闪亮的星!

  (策划:何雯雯)

标签 -
网站编辑 - 徐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