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港澳青年就业创业 增进港澳同胞民生福祉

——专访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奕威

来源:求是网 作者:黎海华 习腾飞 2021-10-22 11:22:16

促进港澳青年就业创业 增进港澳同胞民生福祉

——专访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奕威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开启了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篇章。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就业创业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不断完善政策举措,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创业。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港澳办等四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意见》)。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定位、重点任务以及《意见》中的务实举措,广东省坚持 “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担当好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职责,奋力推动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更好落地落实。《意见》出台之际,《求是》杂志记者专访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奕威,请他解答如何进一步促进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增进港澳同胞民生福祉等备受关注的问题。

  记者:如何理解人社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意见》,在支持港澳青年大湾区就业创业方面的重要意义?

  陈奕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是赢得主动、赢得人心、赢得大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是彰显“一国两制”优越性的重要举措。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使港澳青年更好地分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有助于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充分彰显“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

  二是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港澳具有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吸引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就业创业,有助于港澳共同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带动大湾区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三是促进港澳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通,发挥广东区位优势,为港澳青年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以惠民政策温暖人心、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以青年交流巩固人心,将不断增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促进融合发展。

  记者:近些年,广东省就支持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方面出台了哪些重要举措,成效如何?

  陈奕威:广东人社部门按照“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积极协调人社部与省政府签署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以及支持广州、深圳打造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补充协议,争取到82项政策创新点,不断为港澳居民来粤就业创业、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大力推进“就业通”工程,打造宜业乐业优质圈。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推动实现港澳青年在广东创业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个人最高50万元、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支持。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港澳籍高校毕业生参加广东省“三支一扶”计划,2021年香港籍毕业生报名50人。

  二是大力推进“社保通”工程,打造普惠共享先行地。出台完善广东省港澳居民养老保险措施意见,推进粤澳养老保险年限互认。加大面向港澳居民社保卡发放力度,实现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跨境使用。目前,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24.38万人次,有效持卡人数累计18.43万余人。

  三是大力推进“人才通”工程,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建立港澳专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动文化旅游、律师服务、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社会工作、专业代理、建筑工程8个专业领域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已有3169名港澳专业人士获得内地执业资格。探索职业技能“一试三证”互认,累计在港澳地区组织845批次“一试三证”考试、7401人获得证书。

  四是大力推进“治理通”工程,打造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成立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珠海(横琴)、广州(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珠澳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中心。开展聘任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仲裁员试点,广州南沙区全国首批聘任7名港澳籍仲裁员,深圳和珠海按程序推荐聘任23名港澳籍仲裁员。

  记者: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广州天河正式开园,标志着“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中的“1”建成运营。请您介绍一下,建设这个体系的初衷和构思,它在推动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陈奕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广东全力构建“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1”即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有效串联三地资源,打造集交流、培育、实训、孵化、展示、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平台;“12”即发挥珠三角9市合力,重点培育建设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12家基地;“N”指通过政府引导作用,带动各地建成一批社会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广东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12家重点基地为骨干、珠三角57家特色基地为基础的“1+12+N”体系,总面积达445万平方米,可为港澳青年提供创业全链条服务,目前已孵化港澳项目2394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接下来,我们将构建全面覆盖、特色鲜明的孵化体系,健全标准统一、要素集聚的政策体系,完善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体系,把基地打造为港澳青年了解大湾区“第一扇窗”、进入大湾区“第一座桥”。

  记者:2020年,广东省首次向港澳居民开放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这项举措有何重要意义和突破?成效如何?

  陈奕威:2020年6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三周年之际,《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印发实施。《办法》作为港澳居民入编事业单位的首次制度尝试,明确港澳居民可与内地居民无差别地报名参加大湾区(内地)所有事业单位全部公开招聘,为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工作打开了一扇大门,对传达党和政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坚强意志,促进三地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了解和认同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办法》实施以来,广东全省各类事业单位招聘累计超过1000人次港澳居民报考,地域分布覆盖大湾区各市,行业涉及教育、医疗、环境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有15人通过考试顺利入编。今年7月,2021年广东省事业单位集中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启动,大湾区内地9市事业单位逾9000岗位同步向港澳青年开放,吸引234个港澳居民报考。

  在顺利入编的港澳青年中,英语老师黄晓蕾2020年通过公开招聘在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圆了教师梦,麻醉科医师莫仲翘、重症科护士龚兆荣作为一线抗疫医务人员通过考察入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东莞市人民医院,展示出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大有可为的生动实践,社会各界纷纷点赞。

  记者:为贯彻落实《意见》,广东省拟推出哪些支持政策和便利举措?

  陈奕威:就《意见》提出的四方面务实举措,我们将以政策协同、服务协同、资源协同为目标认真落实,以更大力度推出支持政策和便利举措,让港澳青年在大湾区感受到与港澳一样的就业创业便利。

  一是畅通就业创业“快车道”。建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信息港澳地区发布长效机制,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携优质项目来粤参赛和落地发展,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生活补助等扶持政策。

  二是织密社会保障“民生网”。推动粤澳社保规则衔接和年限互认,逐步实现粤港澳三地衔接互认。通过“澳门新街坊”等项目探索建立社保服务跨境协作机制,加快粤港澳三地社保卡民生服务“一卡通”建设。

  三是打造港澳人才“聚集地”。编制发布大湾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完善境外专业人才职称申报机制。支持具有港澳等境外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跨境执业。支持横琴、前海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探索建立前海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辐射粤港澳地区。

  四是筑牢劳动权益“保障线”。探索建立跨境劳动用工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和监察机制,开展粤港澳薪酬比较研究,积极稳妥推进特殊工时管理改革试点。推进劳动仲裁平台建设,深化聘任港澳籍仲裁员试点。

  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不断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创造有利于他们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

  (策划:《求是》杂志记者 黎海华 习腾飞 审核:那非丁)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