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2-07-30 19:10:42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19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一番话意味深长。

  在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一直是总书记的深深牵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方考察时,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为城市治理点题支招:

  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2020年8月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2021年3月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放眼神州,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

  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鼓浪屿演绎万国建筑博物馆风情,古城潮州留驻岭南文化穿越时光的精魂,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起共有精神家园。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力推动下,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2020年11月,江苏扬州。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沿着亲水步道一路察看,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贯通中华文脉、诠释生态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进入新时代,更加生气勃勃、刚健有为,每朵浪花都有奔腾故事。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图为观众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厅内参观拍照。新华社记者 王申/摄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开拓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21年6月的一天,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异彩纷呈的藏毯挂满墙,图案繁多、风格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走近察看,不时用手触摸感受藏毯的质地。

  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依托优质原料、独特民族风格和精湛制作工艺,一块块藏毯走下高原、走向世界。

  总书记语重心长:“藏毯产业不仅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引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

  2021年9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柳编、泥塑、壁画、唢呐琳琅满目……陈列馆外,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了。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念兹在兹、步步深情。与北京胡同里的群众包饺子共度传统节日,在江苏马庄村花钱买下中药香包“捧捧场”,在贵州村寨点赞苗绣传承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五指山下黎族村落察看黎锦、藤编与大家共话美好前程……重塑民族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思虑深远。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进、成效斐然。

  系列图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深受读者欢迎,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海内外热播,国潮文创、古风汉服等成为时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滋养美好新生活。

  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大力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和研究开发工作,对石家庄市图书馆馆藏16万册古籍进行梳理、造册、著录、数字化及文创开发,同时面向大众开展“汲古润今”普及推广活动,让更多的读者亲近古籍、领略古籍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图为2022年2月1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石家庄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厅,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名小读者介绍古籍知识。 新华社发(许建园摄)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22年第14期《求是》杂志新华社记者文章《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策划:何雯雯 审核:闫玉清)

标签 -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7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