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2-08-23 16:45:39

  “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前往山西考察,为乡亲们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和慰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一户户渴求安居乐业的家庭,一个个想要通过拼搏实现理想的创业者,不仅要“好就业”,更期盼“就好业”。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面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状况,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进一步补齐公平就业、劳动报酬、强制休息、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制度短板。“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  

  从传统就业方式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深刻变革、就业空间更加广阔、就业方式日益多元。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图为2022年2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泰山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开学典礼上体验“旱地冰壶”游戏。 新华社记者 周牧/摄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改善乡村、山区、边远地区教学条件。我国已建立较完善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21年,全国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双减”政策下,让教育回归本质,越来越多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快乐、纯真的笑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及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满足群众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底,全国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94%,比2015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84%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所有贫困县。  

  “一老一小”,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  

  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  

  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先后作出全面两孩、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有力,8500万残疾人同步迈入小康。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运动员全项参赛、勇于超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奏响了坚韧不屈、乐观进取的生命凯歌,不仅体现出残疾人的体育精神与实力,更体现出中国人权保障与国家发展的成绩。图为2022年3月9日,中国代表团运动员杨洪琼在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坐姿组)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我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总量超过4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住有所居,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房建设投入力度。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小厕所”连着“大民生”。随着“厕所革命”深入推进,2018年以来,全国已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七成左右。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时隔14年,“双奥之城”北京向世界呈现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

  这不仅是一个体育大国的崛起之路,更是健康中国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它的意义,小中见大。”我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致广大而尽精微”。一项项真真切切的实惠,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的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藏东南地区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开上世界屋脊。百姓增收致富、当地产业发展也搭上了拉林铁路的快车,一个个美丽乡村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铁路两侧的高原上。  

  特色博物馆走红、网红书店吸引年轻人“打卡”、更多公园免费开放,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绚烂的精神文明之花在全面小康的中国大地上精彩绽放。  

  放眼今日之中国,网络点餐购物、移动扫码支付、线上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日益普及,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22年第16期《求是》杂志新华社记者文章《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策划:何雯雯  审核:闫玉清)

标签 -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39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