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战役看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着眼全局 抓住重点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4-03-14 11:47:51

  战略思维要求指挥者、决策者着眼全局,把全局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

  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胜利,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图为1948年冬淮海战役期间,渤海区担架民工赶赴前线。 张韫磊/摄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同志历来胸怀全局、关注重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顽固势力不断制造各种摩擦,直至发动皖南事变,伏击和围攻奉命转移的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9000余人,致使该部除部分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该如何认识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否意味着整体形势的逆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否需要作出根本改变?党内有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再次来到破裂的边缘,两党间的关系又一次来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夜。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全面、冷静分析后认为,在民族敌人深入国土的严峻形势下,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应对策略也立足这一点,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在三大战役中,举行战略决战的决心确定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选择作战方向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从全局出发作出决断:在国民党军统帅部举棋不定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行动,切断东北国民党军同关内的联系,将敌军的重要精锐封闭在东北加以歼灭。早在1948年初,毛泽东同志就致电东北野战军提出:“究竟打何地之敌为好,依情况决定。但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这是挂在毛泽东同志心头反复考虑的战略性大问题,他的结论是:“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选定作战方向、确定作战方针之后,还有一个东北战场从哪里打起的问题。这有两种选择:一是长春,二是锦州。毛泽东同志主张先打锦州,因为从战场的全局来看,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之交的走廊地带,是华北与东北交通联络的咽喉要地,攻克锦州即可切断东北国民党军的后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战役的进程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同志战略眼光的独到。可以说,他以超乎常人的战略思维提前确定作战方针,选定初战战场,是辽沈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

  在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同志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同样得以充分体现。在纷乱的战局和稍纵即逝的战机中,他及时作出科学判断:把傅作义部抑留华北不使其南逃,是整个战役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从此时的全国战局来看,傅作义部留在华北几乎是个死局,战争形势一旦稍加明朗,该部必定西撤绥远或从海上南逃。毛泽东同志为把傅作义部留在华北加以消灭,一方面令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提前结束休整,星夜进军关内,另一方面对傅作义部“隔而不围”,或者“围而不打”,“以便吸引平津之敌不好下从海上逃走的决心”。与此同时,在同步进行的淮海战场上,也留下杜聿明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以“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当一切部署就绪之后,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同志指挥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攻击,将作战重点放在傅作义部一字长蛇阵的两端,堵住敌军西逃或南下的退路。毛泽东同志说:“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1948年12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新保安,24日解放张家口,1949年1月15日解放天津,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这段历史中不难看出高超的战略思维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只有具有高超的战略思维,将战争的全局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全局和重点的局部了然于胸,才能统筹好方方面面,抓住影响胜败的关键点,才能作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和抑留傅作义部于华北这样的战略性决策,使战争的发展基本按照指挥者预计的那样,环环相扣,节节胜利。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2024年第5期《求是》金冲及 邵建斌文章《从三大战役看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

  (策划:何雯雯)

标签 - 三大战役,战略思维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 - 李达
01009027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8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