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产业扶贫重担决胜脱贫攻坚

2019年01月19日 10:17:24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肖伏清

  湖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7个贫困县(其中28个国家贫困县、9个省定贫困县),9个深度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507个),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万人。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农业就是抓扶贫、抓扶贫就是促农业”的理念,狠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建基地、培主体、强带动、助增收,稳定带动265.9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80.6%,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扶贫新路子。

  坚持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立”产业

  产业扶贫是核心。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特色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扶贫,推动“绿色生态+农业扶贫”双轮驱动,成为亮丽名片。

  一是因地制宜兴特。结合资源禀赋,制定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在结构调整上明确四大山区发展富硒茶叶、道地药材、高山蔬菜等30余种区域特色产业,“四座茶山”(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三条水果带”(长江流域柑橘、汉江流域砂梨、316国道甜桃)、“十草五木三花一菌”(苍术、白术、半夏、艾叶、黄连、麦冬、天麻等19个骨干品种)中药材等特色板块进一步凸显。

  二是提档升级做优。按照“新建发展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思路,37个贫困县优质粮油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达4865.86万亩,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439.15万亩,其中茶叶、水果、蔬菜(含食用菌)、中药材分别同比增长4.2%、6%、12.2%、4.8%,形成“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格局。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在贫困地区创建2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产品供给增绿。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四行动一计划”(耕地地力保护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行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整县推进行动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示范区计划),37个贫困县“三品一标”等品牌数达1064个,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四是品牌打造添亮。着力打造武当道茶、恩施玉露、随州香菇、蕲春蕲艾等名优特“金字”招牌,强力推介受市场热捧的“一红一绿”(利川红和恩施雨露);带领26个贫困县、107家企业、90个特色农产品参加国际农交会、国际茶博会、产销对接会,搭建好武汉农业博览会、汉江流域(襄阳)农业博览会、恩施硒博会等省内推介平台,签约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意向合同金额约24亿元;联合湖北广电开展“百天千万扶贫行动”,利用长江云、京东、斗鱼等平台资源,对贫困地区优选出的88个优质农产品进行推介,提升贫困地区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宣传效应。

  坚持三产融合,融合发展“兴”产业

  三产融合是方向。我们始终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合推进“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全产业链开发。一是在农工之间找连接点。推动生产与加工融合,积极引进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生产线,建设2000多座产地初加工设施,创建9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在农旅之间找落脚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农业、康养农业,在“城边、景边、路边、湖边”村庄科学合理布局“三乡工程”,创建49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别达41个、17个。三是在农商之间找热卖点。推动生产和流通融合,推进农校、农超、农企、农网对接,37个贫困县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建立村级服务网点4605个,培训贫困户2.4万人次,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总金额超过1亿元。

  坚持龙头带动,培引主体“强”产业

  龙头带动是引擎。我们始终坚持多主体培育、多要素发力,做强扶贫产业。一是培植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龙头帮扶体系,37个贫困县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735家,带动18.3万户62.4万人。二是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37个贫困县建立358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8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专业合作社覆盖率达96.88%,507个深度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平均每个村有2.57个农民合作社。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全省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转移就业培训,2016-2018年在贫困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5万人、农业科技示范户6.5万户,25605个种养大户带动4.8户16.2万人。

  坚持利益联结,稳定增收“固”产业

  利益联结是关键。我们始终坚持推动各方利益联结。一是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在壮大主体的同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运用订单、股份、劳务、服务、租赁等方式,变贫困户“单打独斗”为“嵌入产业链条”,探索出“藤上结瓜、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提炼出武汉市“三乡工程”、黄冈市“五位一体”、十堰市“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增收”、“扶贫车间”和恩施州“121+X”等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整市有模式、县县有亮点”推进态势。二是夯实利益联结基础。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经营主体和贫困户提供农资配送、农机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全方位农业服务,让经营主体和农户吃下“定心丸”。三是拓宽利益联结渠道。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确认,指导各地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106个,量化集体资产390.6亿元,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支持贫困县建立县级交易机构25个,加快部署“湖北农村资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等产权抵押创造条件。

  坚持多元投入,资本下乡“扶”产业

  资本下乡是活水。我们始终推动多元投资扶贫产业。一是政策推动。争取中央、省级支农专项向37个贫困县倾斜,2016-2018年安排贫困地区支农投入88.8亿元,做到年年有增加、县县有增量。二是社会联动。实施“三乡工程”“千企帮千村”活动,组织2983家民营企业帮扶3287个行政村,累计投入39.17亿元。三是金融撬动。协调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推出“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带动信贷扶贫模式,按每吸纳和带动1个贫困户贷款10万元的标准发放贷款86亿元,带动帮扶贫困户12.8万户;指导省农业担保公司在14个市、县建立分支机构,累计为小微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业务1368笔,放贷近15亿元;各级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创新推出政银保、财银保、银保模式信用保证等30多个扶贫保险产品,保险扶贫已覆盖全省90%以上的贫困村,支付赔款3.77亿元。

  坚持服务保障,科技帮扶“保”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技术先行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的优势。一是组队伍。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队伍,组建省、市、县、乡级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开展驻村带点、入户入田、进圈进园等活动,为贫困村提供“基层点菜、专家上门”的菜单式服务,2018年农业系统共派遣8717批次、1.8万人次技术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二是推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着力强化农技、农机、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农业科技远程服务体系建设,在贫困地区推广老果园改造、茶园绿色防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稻田综合种养等省级农业主推技术701项,农业关键技术到位率达85%,农业机械化应用率年均以2%以上的速度递增。三是广服务。在恩施州8个县和9个深度贫困县实施特聘农技员计划全覆盖,在贫困地区建成1698个12316益农信息社,聘请益农社信息员450人、益农社专家340人,辐射带动农户12万户,带动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销售3.7亿元。四是推范例。总结提炼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推广的模式和范例,汇编印发了《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典型范例》,发放各地学习,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1284场次推模式学范例活动,培训人员68.7万人,共同讲好农业产业扶贫“湖北故事”。(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党组书记)

标签 - 恩施玉露,农资配送,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规划,扶贫模式
网站编辑 -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