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

2019年05月20日 08:37:1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洪大用

  现代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是西方工业革命和社会转型催生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100多年来,学者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体验、研究和理论建构推动着社会学不断发展。在此意义上,社会学是一门经验性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对社会实践保持着敏感。但是,对社会实践的敏感并不等同于实践自觉,最多只是实践自觉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实践自觉是一种理性认识和自觉行动,包括社会学者直面社会实践及其变化开展学术研究,并对分析研究社会实践及其变化所使用的概念、理论与方法进行清醒反思,同时在科学认识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为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实践之中,我们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并影响着社会实践。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呢?主要原因是,社会实践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及其全球性影响与催生现代社会学的西方现代化转型实践有着本质不同。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为面向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会学是一门源于西方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受到西方历史文化和实践的明显影响。虽然这些知识对于揭示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种参照,但如果对西方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就会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在观察、分析和预测当代中国社会实践时就会发生偏差。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产生着实际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西方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保持清醒的反思与批判。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实践性与人民性是其根本属性,这与倡导所谓“价值中立”的西方社会学有着本质区别。我国社会学者不能置身于社会实践之外,而应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并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我国社会学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事实上,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一代又一代学者持续推进社会学中国化,致力于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社会学,这已经隐含了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自觉和对于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反思。费孝通在认识到文化现象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强调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在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位置。郑杭生进一步提出了“理论自觉”概念,强调中国社会学需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实际,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的丰富传统学术资源,进行原创性的或有原创意义的理论创新,学习借鉴但是不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的笼子里跳舞。可以看出,正是对中国社会实践特殊性和中国社会学主体性的充分认识,催生了文化自觉、理论自觉概念,并对解构西方社会学知识体系、引导中国特色社会学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并强调“实践自觉”概念,可以说是对文化自觉、理论自觉概念的丰富和发展。在一般意义上讲,实践自觉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又对实践自觉起着指导、促进作用,为实践自觉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实践自觉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性学术行动和社会行动。实现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自觉,有助于明晰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

  立足新时代,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对我国社会学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科学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遵循追求真理的一般规律,坚持把当代中国的实践巨变作为社会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学者既要多读书、读好书,又要读进去、走出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代同步伐,切实做到“从实求知”。

  二是掌握并运用科学的社会学方法论,更为深入、全面、系统、科学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巨变。我们既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学知识,更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为中心,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注重运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分析中国社会现象的历史逻辑和辩证逻辑,在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中把握实践的变化,在分析社会矛盾的辩证运动中把握实践的发展,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实践的趋势。要特别注意认识并克服西方社会学文化的、历史的、国家的乃至阶级的种种局限性,探索形成更接地气、更能解释中国社会实践的概念、理论、方法,避免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实践。

  三是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现实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自觉承担为人民做学问的使命与责任。注意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人民的思想、满足人民的需要,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建设水平、防范新型社会风险和推进社会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写进群众心坎里,立志做人民的社会学家。

  四是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学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比如,一些学习研究社会学的人深入接触社会的机会少,从书本到书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一些学生在学习研究中存在从概念到概念、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实践或简单地以中国实践验证西方理论的倾向;甚至还有一些人自外于火热的社会实践,成为旁观者或者缺乏建设性的简单批判者。要针对这些问题,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推进实践育人,丰富社会体验,培育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自觉和学习研究社会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回溯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增强社会学的实践自觉是社会学学科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社会学贡献于世界社会学进而引领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增强实践自觉,既是对每个社会学者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基本要求。没有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认识、有效分工、科学评价和一致努力,没有代代相传的优良学风传承,是很难形成真正的实践自觉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的学习和研究,向老一辈社会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实践自觉的学术素养和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从治学精神上接续文脉,在研究方法上传承创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健康发展。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标签 - 历史思维,传承创新,社会学理论,实践育人,实践教学
网站编辑 - 孙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