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何在发展中国家屡屡失败?

2019年07月11日 13:48:03
来源: “理论周刊”微信公众号 作者: 林毅夫

  中国过去70年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的主流思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当时我们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二是,从1978年年底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学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参考的经验主要是苏联的经验。这种发展方式可以让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尤其,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就可以试爆原子弹,70年代卫星就可以上天,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二战以后国际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结构主义,也主张由国家主导来建立进口替代的现代工业体系,但是,和我国一样,经济发展的总体绩效不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我国于1978年年底在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当中率先进行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东欧则随后在80、90年代开始转型,其他非社会主义的拉丁美洲、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在80、90年代从政府主导的进口替代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的主流思潮是新自由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好是因为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造成各种扭曲,经济发展不好是由于政府失灵造成的。

  当时的主流思潮认为要向市场经济体系过渡就必须建立起市场经济所必要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体系需要哪些制度安排?市场的好处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怎么样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答案是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

  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前各种价格主要由政府决定,因此,主流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有三:第一,这些国家必须价格市场化,由市场的供给跟需求来决定价格。第二,要让市场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必须私有化。第三,财政必须平衡,不能出现赤字,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价格才能稳定,如果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生产和消费行为会被扭曲。

  当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形成的“华盛顿共识”主张市场化、私有化、宏观稳定化这三化的改革必须同时到位才会有效果。如果市场放开了,产权不改革,结果会更糟。或者市场放开了,产权改革了,但宏观上面不稳定,结果也会更糟。

  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经验和反思

  我们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转型,没有按照当时国际上主流的看法。我们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式推行了渐进式双轨制改革。在转型时,给原来优先发展的国有企业提供了转型期的保护补贴,放开了一些过去被抑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准入,并积极因势利导其发展。

  开始的时候我国基础设施很差、营商环境很不好,就设立了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等,在园区里改善基础设施,实行一站式服务,创造局部有利条件来克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瓶颈限制。

  上世纪80、90年代时,国际上除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以“休克疗法”才能成功的“共识”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共识”,就是像中国推行的那种渐进双轨转型(同时有市场又有政府在配置资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因为政府的计划价格低,市场的价格高,就会产生套利的空间,衍生腐败,并且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这些现象在我国转型后确实出现,80年代最时兴的一个行业叫做“倒爷”,“倒爷”为了得到这些低价的计划物资,就通过各种关系去寻租,这样就产生了腐败,同时,带来了收入分配的问题。

  80年代主流学界反对中国渐进双轨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确实存在的问题,所以,只要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放缓,中国崩溃论的声音就会涌现。但是,我国过去40年不仅经济发展快速,而且是同期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国家。

  绝大多数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根据主流的“华盛顿共识”来转型,结果则是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而且,世界银行和欧洲开发银行,在苏联、东欧和拉丁美洲国家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像腐败、贫富差距等因转型带来的问题,他们也有并且普遍比我国严重。而且,在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宏观稳定化以后,这些国家的平均增长率比转型之前的60、70年代还慢,危机发生的频率比原来还高。

  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何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造世界上苍白无力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国的经济学界思考,理论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认识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的问题时很有力,但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这些理论来制定发展和转型政策时却屡屡失败?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异是条件不同的内生结果。例如,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生产力水平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中在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产业,生产力水平高。

  但是,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是内生决定的。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很密集、技术很先进的产业,是因为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经过两三百年的资本积累,资本相对丰富,因此,在这种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面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就是资本极端短缺。

  因此,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面没有比较优势,勉强去发展这样的产业,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就只能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

  主流的转型理论由于忽视了这种扭曲的内生性,理论模型的逻辑很严谨,根据理论所做的建议很清楚。可是,按这些建议把各种保护补贴取消掉,企业会大量破产,造成社会、政治不稳,同时,有些企业与国防安全有关,即使私有化以后也只能继续给予补贴,以致转型的结果比原来更糟。

  我国推行的渐进双轨的转型,确实如主流理论所预测出现了“倒爷”、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恶化的问题。但是,由于对原来没有比较优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继续给予转型期的保护补贴,所以,维持了稳定,对于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开准入,并且政府还积极因势利导,设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等帮助企业克服软硬基础设施不足,所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

  这个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本的快速积累,逐渐地原来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了比较优势,保护补贴的性质就从原来的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

  锦上添花对维持稳定没帮助,却会导致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社会政治问题,所以,与时俱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把双轨时期遗留下来的保护都取消掉。

  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对理论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

  总之,现在的主流经济学一般把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外生的给定的最优结构,导致的结果就是上世纪50、60年代结构主义,把发达国家的产业作为要发展的目标。80、90年代转型的时候,把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结构当作最优结构,忽视了扭曲的内生性,直接把转型的目标作为转型的手段,导致的结果就是出发点非常好,效果非常差。

  以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运行方方面面的指导原则,也同样因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结构特性的差异而不适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要在发展中国家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就要求在理论中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结构差异和扭曲的内生性,并了解这些内生性对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影响。

  新的理论来自于新的现象,中国过去70年的发展是理论创新的“金矿”。比较而言,前30年中国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大的差异,走的道路也是当时的主流道路,但是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走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奇迹就是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的现象,如果用现有的理论来看中国,到处是问题,因此在国际学界舆论界不时出现中国崩溃论,但是实际上中国不仅没有崩溃,还一直维持着稳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奇迹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但是,任何现象背后都有道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验作为理论创新的来源,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结构的差异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我们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有很多扭曲,这些扭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这些差异和扭曲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内生的。

  要成功改变一个内生现象,就必须先改变这些内生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所以,只有把握内生性的理论才能帮助人们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个目标的统一。这也是这些年我推动新结构经济学,倡导以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个经济体的结构和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推动来自于我国的自主理论创新所想达到的目标。

  在总结中国的发展和转型经验以进行理论创新时,我国的经济学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应该把结构和其内生性引进现代经济学,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对理论的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让我们的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改造世界。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标签 - 发展中国家,理论创新,理论模型,理论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
网站编辑 - 赵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