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谋划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2019年10月24日 08:49:20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创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资源能源富集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但面对我国南北经济分化的新态势,急需在国家层面构建与长江经济带并行、能够支撑黄河流域东中西互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生态)经济带。

  4月26日,首届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河南开封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联合主办。论坛以黄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主题,设立相关专题报告、圆桌论坛。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以及河南省政协、民革河南省委、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黄河河务局等20多个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黄河(生态)经济带构建的战略意义与现实需求、黄河(生态)经济带构建的科学基础、黄河(生态)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对比、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路径、推动黄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对策、黄河流域各省区在黄河(生态)经济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和对策建议。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重新审视黄河流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探讨黄河文明传承创新,加快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居环境安全,促进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协调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保护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以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等为纽带,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构建黄河生态—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支撑带,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明确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定位、确立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目标、探讨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路径应该成为深入研究的重点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在开幕致辞中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脆弱区、资源能源富集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区域合作机制尚不明确等问题,急需在国家战略层面构建支撑黄河流域东中西互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生态)经济带。

  把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

  使黄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刘勇

  在宏观经济处于新常态、产业经济缺乏新支柱的形势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所谓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长速度和实现高收入水平条件下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这一轮以沿海三大核心区“区域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多通道全方位开放为重点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跨省区综合经济区及其空间市场一体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长江中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也在酝酿之中。黄河经济带建设契合这种思路,这时推出正当其时。

  黄河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一样,地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不仅具有“稳增长”的作用,还能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黄河经济带最大的特点是各类能源资源高度集中,且呈全流域分布。因此,黄河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能源之河;同时,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能源和经济开发中还要突出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出一条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来。为此,一要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围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西北干旱沙漠治理以及黄河下游悬河和黄泛区盐碱地治理等,不断改善黄河流域国土资源开发质量。二要促进黄河流域重点地区空间市场一体化,形成分工协作新体系,如中原地区、关中平原和河套平原、汾河河谷平原和鄂尔多斯盆地等。三要有效控制发展差距,促进流域内均衡协调发展。四要争取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全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经验和样板。这就要求做好前期工作,包括形成总体战略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厘清主要任务和提出基本对策等;还要打造专门的跨省区组织协调机构和高层智库,确保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黄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金凤君

  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其政策的区域指向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全面,正在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战略。从完善和深化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体系看,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谋划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开发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协调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对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具有突出的优势。一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为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等战略规划的深入推进,为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二是全球化的深化为经济带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有助于流域内经济在短期内迈上新的台阶。三是流域内劳动力、基础设施、城镇化、优势资源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四是目前流域内的经济总量已达20万亿元左右人民币,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也面临突出的短板和挑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目前看,经济带主要面临缺乏引领性的龙头区域、国内外的产业竞争和自然条件约束等。与其他区域不同,黄河流域还面临非常突出的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区域集中等问题,可能长期制约区域的发展。

  以长江经济带为鉴 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段学军

  长江和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通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而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很早就已成为农业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当前黄河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的汾渭盆地以及下游的引黄灌区依然是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目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水平不高,尤其中上游地区还比较贫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必要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经验借鉴。当然,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有其区位、交通、航运、资源、城市、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基础,有些条件是黄河流域不具备的,比如通江达海的航运条件、门户城市上海的龙头作用等。另外,黄河流域总体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极为紧缺,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巨大。因此,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不能完全照搬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路子,而是要走出在建设物质、文化、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文明进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在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同样应把修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第一,加强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建设黄河绿色生态廊道;第二,推进流域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以水资源区域统筹为核心,实现流域资源环境管理的一体化;第三,加强交通大通道建设,建设贯穿流域上中下游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第四,加强节点城市和门户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第五,完善“点—轴”格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资源集约效率;第六,挖掘文化旅游优势,发展高端服务产业,建设黄河文明示范带;第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与“一带一路”有机对接。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带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许学工

  探讨黄河流域的发展要立足于流域特点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第一,黄河流域是能源资源富集带。水电、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已建成若干大煤田和大油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流域地处温带,光热充足,干湿分异,土地类型多样,大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黄河流域正成为国之重器的支撑带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带。第二,黄河流域多生态脆弱区。黄河之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这就需要通过河源带湿地及上游水源保护和防风固沙,中游黄土高原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下游稳定河道、洪涝旱碱治理及三角洲湿地保护等相互关联的生态工程,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同时,在资源能源开发中要严控污染,推进绿色发展,使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优化带。第三,黄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游多民族融合与农牧交错文化,中下游众多历朝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星罗棋布,有中原文化、晋商文化、齐鲁文化等,有突出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还涵盖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流域城乡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体现中华文化内涵。同时大力发展文创、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使黄河流域成为厚重蓬勃的华夏之光文化带。

  从流域特点看,应以生态文明为纲,以中华文明为魂,促进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不可或缺,应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带,确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融合布局上,需要突出重点特征,分类引导。黄河像一条丝带,串联起不同融合类型区,一方面通过调控,提供水资源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治理,使黄河长久安澜。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带,优化生态、弘扬文明、振兴经济、繁荣社会、联通世界,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北方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带。

  黄河经济带的战略需求与战略定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苗长虹

  构建黄河经济带有着多方面的战略需求。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领国家(跨)区域战略的需要;二是平衡南北经济、支撑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快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四是维护国家粮食和农业安全的需要;五是打造东中西互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需要;六是加快扶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七是推进黄河文明传承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黄河经济带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资源、生态、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立足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黄河经济带具有八大战略定位。一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建成连接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带;二是对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三是助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带动我国北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四是强化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打造黄河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的示范带;五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发展的先行带;六是走绿色城镇化和城乡融合道路,成为绿色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示范带;七是彰显中华历史文化,建设黄河文明的传承创新带;八是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优势,打造国家新能源新材料的保障带。

  当前,亟待通过建立跨省区的协作机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区域产业联动、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等措施,为加快构建黄河经济带提供全方位保障。

  推进黄河(生态)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建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树伟

  黄河(生态)经济带是以黄河干流为主轴,包括沿黄干流8省区,可以分为特色鲜明的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各自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也不相同。

  上游地区包括青海和甘肃。该地区地广人稀、生态脆弱、资源富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未来发展方向是以点状开发的形式,合理布局城镇与产业,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和强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坚持面上保护,把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和防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中游地区包括宁夏、内蒙古、陕西和山西。该地区能源资源极为富集,近年来开发规模逐步扩大,2017年原煤产量24.25亿吨、发电量10454.85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的69.0%和16.0%,但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未来发展方向是开发与保护并重。以银川、太原、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等城市为中心,进一步增强能源开发利用和调配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及早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打造国家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和山东。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地矛盾复杂,城镇化水平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强,近年来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发展方向是集聚集约发展为主,持续转换发展动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壮大郑州、济南、青岛等中心城市规模,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高地。

    维护河流生命健康 助力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张松

  构建黄河生态经济带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生态地位看,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但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从经济地位看,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资源能源富集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从文化地位看,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曾长期处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弘扬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维护黄河生命健康,助力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进一步完善黄河干支流水沙调控体系,做到补齐短板。古贤水利枢纽的建设应作为重点,以此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提高防洪保障能力,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二要节水优先、开源并举,有效破解黄河水资源短缺瓶颈,确保供水安全。加快建设流域节水型社会,在充分节水挖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推进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在内的各种调水入黄方案,解决黄河流域缺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三要保护为重、防治结合,修复好黄河水生态,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水源涵养区、黄河源区生态保护;全面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促进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开展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合理解决下游滩区防洪与发展的突出矛盾。

  分析水沙变化新特点 加强黄河生态治理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史学建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其来水来沙的变化牵涉治黄战略制定、流域水资源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布局,进而影响流域经济建设和产业布局。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或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等,对变化原因开展大量研究后发现,除了气候(降水)原因外,黄土高原大量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灌溉引沙和河道冲淤等因素,对入黄泥沙量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对未来黄河来水来沙趋势的预测尚存较大的分歧,有人认为现阶段黄河水沙变化是趋势性的,即以后会一直保持少沙状态;也有人认为,黄河水沙变化是周期性的,现阶段来水来沙减少,并不代表将来来水来沙少。对2017年无定河流域“7·26”特大暴雨侵蚀产沙调查发现,尽管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林草植被得以恢复,黄土梁峁坡面土壤侵蚀已大大降低,但流域内重力侵蚀依然十分活跃,淤地坝拦截大量泥沙。黄土高原气候没有发生趋势性转变,地质地貌环境也未发生大的变化,但如果淤地坝工程没有人为的继续维持,其减水减沙作用就会慢慢衰减,黄河来沙量就会向历史平均值波动。因此,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

  将黄河滩区综合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河南黄河河务局 耿明全

  黄河下游宽河道两岸大堤堤距5—10公里,最宽处达20公里,全长372公里,是黄河防洪重点河段。河道内滩区土地面积约为2200—2600平方公里,居住着100余万人。滩区由河道、大堤、险工所分割,形成很多0.5—8.0公里宽、30—200平方公里不等的自然滩。

  随着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滩区群众为脱贫致富与河争地现象严重,这使得自黄河标准化堤坊建成后,滩区综合治理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和水利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治水总基调的重要抓手。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可在黄河下游宽河道内留足2—3公里河宽,修建8000—10000立方米每秒、十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滩区防护堤,作为河道内河槽与耕作区的分界线。河槽内实行生态补偿和“清四乱”,促进河槽内自然生态修复,严禁违规开发行为;将滩区群众搬迁到黄河大堤内侧淤筑的千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镇台上生活和经贸,改善群众居住和发展环境;在滞洪沉沙区进行路网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和耕作条件,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和种植结构双调整,提高土地收益。通过黄河滩区治理措施,实行排洪输沙河槽、居民安置和滞洪沉沙三区协同治理,有助于河道防洪减淤和自然生态排洪河槽形成与维持,提高河槽输沙效率,可以保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滩区淹没损失,有效应对极端洪水灾害,有利于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缓解治河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滩区行洪。

  通过黄河下游宽河道功能分区,强化治理工程补短板和河道强监管,促进形成黄河治理有效、黄河生态优化和滩区群众致富的和谐统一局面,保障黄河防洪安全和滩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标签 - 区域均衡,生态文明,黄河文明,黄河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