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中国之治”新篇章

——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下)

2019年11月06日 11:03:08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郭建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节点召开的。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常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惊涛骇浪,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怎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全会给出了明确和清晰的回答,这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而且深刻阐明了进一步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会还特别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如何实现这个“转化”?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注重和彰显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把制度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从制度和治理层面看,“短板”如何补,“弱项”怎样强,还有体制机制的弊端弊病如何解决,都必须依靠改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越是环境复杂,越是要有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二是把制度自信和坚持公平正义结合起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促进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也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必须十分注意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要建立照顾各方面群众关切,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的机制和平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把制度自信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要持续推进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四是把制度自信和以人民为中心结合起来。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和价值取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奋斗目标。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价值观、人民观。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清醒自觉。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连着党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共和国最坚实的根基。“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时刻牵挂老百姓的冷暖。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人民福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硬道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优势能否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

  (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制度优势与战略定力

  邹吉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性重要会议,是研究解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

  战略定力来自制度优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看,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期、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内部风险挑战交织叠加增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加强战略谋划、保持战略定力。

  何谓战略定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基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总书记提醒和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决防止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随时应对和克服各种阻力、压力、矛盾、风险,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战略定力哪里来?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正确的战略思维,来自良好的战略心态,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种显著优势,涉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涉及集中力量、团结统一、共同富裕,涉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满生机活力、造就优秀人才,涉及保障国家利益、促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我们国家制度的独特优势,共同奠定我们党战略定力的制度基础。

  因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基于制度优势的战略定力因而就具有能动性、预见性、穿透力。是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制度优势,也决定了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战略定力、如何增强战略定力,决定了战略定力的广度、深度、强度和力度。

  战略定力推进自信发展

  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蕴含其中的大逻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定力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制度优势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因此具有坚强制度支撑的制度优势必然能够焕发出坚定的战略定力。这种坚定的战略定力带来强大的自信,体现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于这种深沉而坚定的自信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自信发展。

  中国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是自信发展的结果,中国走向持续繁荣发展的未来,关键也在自信发展。自信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哲学,一种共识。中国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有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坚定这样的战略自信,能够抗击各种风险、冲破各种阻碍、攻克各种难关、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强大战略定力所实现的中国自信,它极大地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必将化为近十四亿中国人民不竭的发展动力。“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在发展中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怎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焕发的战略定力、实现自信发展的潜能激发出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建立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首先必须推进治理现代化。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其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因为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必须体现“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最后,必须把制度执行到位、贯彻到底,核心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项制度只有从“纸上”落到“地上”、从“现成的”变成“上手的”,才能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合作效能,取得真实可见的治理成效和发展成果。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为推动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作出贡献

  王民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系统梳理和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结合目前的学习,我谈三点体会。

  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的概括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是用发展这个硬道理,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证明了的,因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这次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给出了系统而权威的答案,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的集中概括,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为我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周边环境以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对我们的制度倍加珍惜,充满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一个制度适合不适合一个国家,一套治理体系是不是科学有效,实践最有说服力。在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并不断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开出了灿烂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展示出显著优势。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这是我们党的伟大创新,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制度权威,确立制度思维和制度文化,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必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以法治化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结构优化、产生合力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发挥好党校职能作用,为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

  党校要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先学一步、学深一步,要把全会精神贯彻到教、研、咨、宣等各项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为加强首都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和推动首都特大城市精细化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是及时推进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研发相关课程,及时进入主体班课堂,提高用学术讲政治水平,重点做好全市领导干部轮训班、首都特大城市治理专题班、基层社会治理专题班等班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全覆盖学习培训,切实把全市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不断提高新时代首都干部队伍的城市治理能力和用制度干事创业的能力。

  二是着力抓好对全会精神的研究宣传阐释。作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优势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委党校研究基地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层面加强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三项制度体系,特别是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研究阐释,从学理角度宣传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

  三是加强对首都城市治理现实问题研究,积极为提升首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言献策。着眼于更好发挥首都功能、履行首都职责,积极聚焦“首都特大城市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首都高端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推动成立“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研究院”,着力打造新时代超大城市治理研究的专业性平台,为不断完善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讲清讲透“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逻辑

  赵靖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效充分证明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去年庆祝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无论以历史或世界的眼光看,当今中国的国家治理都是可圈可点的,纵向看是最好时期,横向比是世界一流。

  纵向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如超大国家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的问题、社会平等问题、民族和谐问题、消除绝对贫困问题等等;创造性地处理了一系列很不容易处理的关系,如市场与政府,公平与效率,党长期执政与广泛的民主参与、权力监督等等,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横向看,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世界乱象频发,到今天也没有停止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政党恶斗、增长乏力、社会分裂等成为困扰西方世界的不解难题。反观中国,“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动荡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开拓进取,发展速度举世惊叹,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中国制度”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确实应该很好地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层面的系统化认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应时代要求,深刻总结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并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会议适逢其时,意义重大。

  “中国制度”有效管用是因为它是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长期磨合的产物

  “中国制度”有科学的理论基因。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科学的理论基因。“中国制度”有深厚的现实土壤。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将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治理与中国独特的国情、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在“吾土吾民”中生长起来的,接地气,管实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制度”有独特的修复机制。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创新革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新中国七十年取得的“稳定奇迹”和“发展奇迹”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制度”的核心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和共同理想。我们坚持从国情出发,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经济方面,突破计划与市场的传统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拥护,因而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奔向同一个目标,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我们坚持兼收并蓄,不断学习各国先进经验。正是由于破除对社会主义的片面性、狭隘性理解,将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我们才走出了一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是如资产阶级政党那样代表特定利益集团的政党。一方面,党没有自己的利益,保证了在多元利益格局中党能够始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另一方面,党对一切工作的统一领导,克服了包括部门、地区在内的一切利益阻碍,保证了国家治理的整体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确保我国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确保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在整体上相互协调、有效运转、发挥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讲清讲透讲活“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逻辑

  要讲清讲透讲活这个制度的生成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飞来峰”,而是立足国情,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近代以来,从君主立宪制到多党制,中国都探索尝试过,想照搬西方政治制度,都没有成功。最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人类制度文明创造了经典范例。

  要讲清讲透讲活这个制度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向美好未来的一整套科学设计,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执行。制度的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执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要以钉钉子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全会提出的“13个坚持和完善”的制度安排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制度自信,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要讲清讲透讲活这个制度的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时代的中国,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发展过程不断对制度供给、制度改革和完善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在实现制度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作者:北京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标签 - 中国共产党人,时代条件,时代要求,中国的发展,共产党执政规律
网站编辑 - 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