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

2019年12月02日 10:26:44
来源: 天津日报 作者: 石仲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表后,深获社会各界好评。它被誉为“中国之治”的纲领性文献。我以为,这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决定》构筑的制度建设工程,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一次具有独特性的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创建近百年来,自六大始的每次党代表大会,都召开过届数不等的中央全会,迄今达93次。不少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都有其独特性。有的全会的独特性或具有里程碑意义,有的甚至具有划时代意义。如从改革开放40年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党和国家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就是划时代的。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言,具有独特性的中央全会也有多次。比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是40年来以中央全会形式研讨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的一次。也很凑巧,十九届四中全会同样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往的多次中央全会都会涉及制度建设问题,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前所未有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史上是第一次。

  制度治党、治国思想源自邓小平。他在1980年8月发表的那篇振聋发聩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还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随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时间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也对如何加强党和国家制度建设作了巨大努力。但是,各方面制度建设仍然有很大空间。

  历史的接力棒将建党一百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使命,交给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次全会首先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制度性问题作出了决定。党不断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党的十九大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中,对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作出了明确战略安排。在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的决策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考虑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问题。中央政治局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出于坚决保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战略安排的需要。在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以及治理能力建设取得许多成就后,就需要用一次中央全会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来综合研究、全面考量,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作出系统总结,以期实现“两个十五年”的战略目标。二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繁重任务的需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使继续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得到有力保证。三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各种斗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从国际看,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面临的风险挑战,既有来自国际的,也有来自国内的;既有来自经济社会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闪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时代机遇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这个主题,使它获得了在党的百年历史、新中国70年历史、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上具有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这老一代解决不了长治久安问题。他寄希望于把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好。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系统总结党领导人民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既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伟格局,又绘制了实现“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具体路径;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它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而且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为什么说《决定》构筑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呢?

  第一,《决定》第一次明确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将 “党的领导”定位为“根本制度”,并论列“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六大基本内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首要之条,这就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了根本制度保证。新中国成立迄今,我们一直强调党的领导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长期以来比较多的是作为“基本原则”和 “政治前提”来讲的。《决定》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将“党的领导”纳入“根本制度”之首,这是理论认识的飞跃。它不仅使我们一直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接了“地气”,具有实实在在的制度意义;而且使一直讲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论断所蕴涵的底气明确起来,更凸显了党的领导的威力。《决定》还第一次论述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包括的六大制度,明确了“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统帅性,而且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构建起疏而不漏的恢恢之网,使党的领导能得到全面、深入、彻底的落实。《决定》构筑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而且使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了前所未有的制度依据。这就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强化了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核心。

  第二,《决定》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各方制度,形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多层次宝塔型结构,不仅有利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而且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了“四梁八柱”的制度支撑。《决定》绘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由13个方面的制度组成。上述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的制度。这12个方面制度,尽管是被统领的,但并非不重要。“被统领”者也不可或缺,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1+12”制度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靠“1+12”制度的持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决定》绘制的“1+12”制度图谱,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决定》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既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又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新的动力。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决定》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仅在各项制度中关注人民群众,而且设计专章论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郑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夯实了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国家长治久安有了铜墙铁壁的制度保障。

  第三,《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不仅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更为全面的依据,而且为不断构筑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十三个显著优势有这样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特别突出了党的领导的优势。既明确了它是首要优势,又在这个首要优势中突出了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这样三个基本方面,以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它既有利于把握好增强党的领导本身对于坚社会主义方向最重要的上述三个基本点,又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这个特殊优势对于其他各领域各方面优势的统摄作用。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作了全面精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很多,但长期以来很难说完全,《决定》在经过系统总结梳理后第一次将目前所能提及的讲全了,这无论对国民教育还是对外宣传都将起到标杆和范本作用。三是对十三个显著优势的概述,集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不断丰富的理论认识之大成,因而在整体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进入“显著优势”新境界。四是十三个显著优势,大体对应了后面的十三个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使其明确了总体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建构的各项制度明确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使各项制度建设有序展开;而且有利于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根基打的正、夯的实、筑的牢。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说明中指出;决定稿由15个部分组成,分为三大板块,既有总论,又有分论,聚焦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有13个,并对其各项制度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目标布局和工作部署作了深刻论述。据此,完全可以说,《决定》构筑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也使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有了根本遵循。

  增强本领提高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蓝图绘制好后,能否正确领悟、坚决实施、认真落实,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

  这次全会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还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是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述多项本领,根据各人不同情况,可重点弥补急需增强的本领。这里,具有共同需要增强的本领,至少有三个:

  ──首先是要增强学习本领。这是干好事业的前提性本领。由于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各种资讯迎面扑来,新事物层出不穷,跟上时代步伐很不容易。这就需要增强学习本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应当特别强调的是,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他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包括这次中央全会的《决定》作为主课,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努力成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执政骨干,努力成为贯彻落实《决定》要求的模范。

  ──其次,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这是具有统领性的本领。要站稳政治立场,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政治主张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要有政治的坚定性,又要有政治的敏锐性。这就要不断提高政治素养,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努力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作出第一流的工作成绩。就贯彻《决定》来说,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带头维护制度,做认真执行制度的表率。

  ──再次,要增强斗争本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近不断强调要增强的新本领。因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性在日益增加。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就要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邓小平同志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既然如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长治久安制度建设工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它、巩固它和发展它。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精神,子子孙孙持续接力,为夯实筑牢长治久安制度建设工程不懈奋斗,“中国之治”将会长盛不衰!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标签 - 制度建设,决定,科学执政,1980年,社会主义制度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