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蔚蓝之舟”的文化身份

2020年01月12日 10:18:4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沈 策

  由1万多个岛屿组成的南太平洋岛国,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浩瀚蔚蓝的洋面上,这里的历史人文有着独特的神秘色彩。在全球化、现代化席卷世界的今天,南太平洋诸岛国自身积累的民族文化现状如何?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又该如何保存、如何发展?

  丢失的记忆

  太平洋地区海洋面积巨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出蓬勃的民间文化和独特的海洋人文景观。诸如航海知识、神话传说、独木舟制作技艺、南太平洋传统建筑技艺、树皮布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然而在今天,这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着领土面积狭小、人口日益增长、环境与自然灾害严重、交通运输成本高、过度依赖国际贸易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挑战。许多太平洋地区珍贵的“精神记忆和经验”正面临逐渐从生活中消逝的危险。这其中既有非遗传统自身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难以适应的原因,也有当地人不能领悟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重要作用的问题,更有非遗保护措施存在缺陷、保护方法不得当等困境。

  首先,工业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根脉。例如,汤加的社会发展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急遽变化,许多以前生活在农村的居民都搬到了大城市,如前往首都努库阿洛法生活,从而导致丰富的传统非遗文化逐渐退出日常生活。同时,诸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带来的过度开发项目给太平洋诸国传统的社区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间接破坏了非遗文化传统的生存土壤。又如,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的盐矿开采活动,直接导致斐济巴纳巴岛原住民社群文化身份以及文化活动的逐渐消亡。

  此外,民众保护意识薄弱、相关文化部门人力匮乏、保护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也导致非遗文化传统保护乏力。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文化委员会高级文化推广官博拉·诺霍不无遗憾地表示:“巴布亚新几内亚用特殊黏土、符号制作的原始面具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但是这类产品非常依赖资金支持,导致很多保护项目缺乏持续性。如2009年政府主导的巴新‘文化测绘项目’共涉及4个地区,南部区域和岛区的文化测绘已经完成,另外两个地区目前处于停滞状态,就是受资金影响,预计2020年才能重新开始。”斐济教育部遗产与艺术司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泰图西·阿尔赫格则表示:“斐济作为太平洋小岛屿国家中的强国,在非遗保护的人力配置上捉襟见肘,全国90多万人口中只有两个人负责非遗保护工作。”

  传统的回归

  伴随全球化、现代化带来的文化趋同性和大量太平洋岛国居民移居海外,南太小岛屿国家开始对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曾经陷入的迷茫、走过的弯路进行反思,他们意识到先人创造的文化传统的珍贵,并重拾“文化即身份”的理念,希望通过保护研究继而发展自身独有的太平洋文化,来确认传统自信,化解现代危机。例如,作为文化资源的航海知识、传统音乐舞蹈、仪式节庆等众多独属太平洋地区的非遗内容,正从逐渐褪色消散中重回人们的视野。

  今天,越来越多太平洋地区的民众开始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他们欣赏并愿意在生活中享受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政府到民众,整个太平洋地区都在呼唤文化传统的回归,各国都在通过制定非遗相关文化政策,发扬自身的非遗保护理念。它们普遍采取的保护模式是由政府文化部门负责,文化艺术委员会、社区俱乐部、博物馆、非政府组织等相关利益方协助,并通过立法、增加预算、设置专门非遗保护部门、在学校课程中融入非遗内容等方式来保护非遗传统。

  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在1999年出台了《文化保护法案》,按照有形文化财产和无形文化财产的划分涵盖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多种形式保护本国的独特文化遗产。例如在社区和村庄,人们通过各种传统表演等活态形式保存、保护文化遗产。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斐济在太平洋岛国中拥有更加多元的文化传统,政府在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商业贸易等国家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教育等相关内容;在社区层面,则尽量让非遗文化内容成为维持生计的实践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将具体而微的文化实践融合进整体的多元文化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得到的国家拨款也少于国家预算的1%。今后,政府将提高国家预算,到2030年国家投入文化部门的资金至少要提高至2%,在非遗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

  心灵的遥契

  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基建援助、经贸旅游等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例如,中国援助萨摩亚的农业技术项目与援助斐济的菌草和蘑菇技术示范中心,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获得高度赞誉。

  在众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中,文化交流能够直击灵魂,文化交流的双方从心灵深处彼此尊重,彼此欣赏。太平洋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太平洋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属”,中国与南太地区小岛屿国家深化非遗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将有助于加深对彼此生活方式、仪式信仰、艺术审美、价值观建构等方面的深层次理解认识。此外,中国在非遗文化传统保护方面也有着丰富而成熟的经验和技术。

  中国是非遗大国,在非遗申报方面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有着完备的非遗保护体系,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和资金支持上完备而有序。通过交流,许多太平洋国家都开始关注中国非遗保护的独特经验。例如斐济已经意识到设立单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至关重要,政府正在考虑加大各方面投入,尝试组建斐济文化、遗产、艺术与旅游部,全方位做好斐济的非遗保护工作。

  在非遗的保护措施和技术发展方面,中国与这些太平洋地区国家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据库克群岛文化发展部政策分析与文化政策规划师凯特·恩格托科鲁拉介绍,“在库克群岛,由于当地缺乏温控能力,包括声音、影像在内的5965项库克群岛18至19世纪早期非遗档案视听资料被送到新西兰惠灵顿的某声音与视觉中心保存,而库克群岛相关研究人员要去新西兰研究和分析这些文献资料。”长期以来,库克群岛一直在寻找将这些文献数字化的技术支持,完成资料的档案化管理。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范围的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的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纳入国家标准体系以及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等项目实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资源采集、存储、管理、应用、共享方面已形成完整工作体系。可以说,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标签 -
网站编辑 - 李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