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 创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

2020年03月20日 11:31:40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 云理轩

  继2015年1月考察云南后,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调研。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要“践行初心使命,激发奋进新时代的力量”,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积极创新,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一、牢牢把握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建设任务”,指明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基层党组织发展迅速,但其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却并不突出,且还普遍存在一定的“组织建设强,治理能力弱”局面。目前,我国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广,且内嵌于社会治理格局之中,在此基础上,可积极利用党建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截至2018年,中国共产党共有基层组织461万个。其中,基层党委23.9万个,总支部29.9万个,支部407.2万个。全国8561个城市街道、31610个乡镇、102555个社区(居委会)、545189个行政村均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基层党组织在全国的广泛覆盖,为其引领地方基层社会治理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建设任务”,指明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因此,全省各级党委(党组)要行动起来,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坚决走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大部署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布局。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切实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民族文化及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均有差异。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既关系着当地的和谐与发展,更关乎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因此,要坚持党建引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能力。

  二、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创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目标,即要“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其中的“领导基层治理”更是党的十九大对基层党组织职能的全新定位。近年来,随着基层党组织职能发生转变,全国各地均积极响应,积极试点,探索出了许多将党建与基层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也使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效。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使人民群众,特别是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对社会治理创新有了新期盼。如:良好的法治环境、诚信环境、公正环境、福利环境、安全环境等,都是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找到症结,要在适应民族地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变化基础上,全面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必由路径。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极度紧要与迫切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更加特殊,局面更加复杂。因此,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既要考量全国共性,又要联系地方实际,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要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实际,要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握大政方针与具体政策,切实团结各族人民群众,为党的长期执政夯实基础。

  党建引领是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武器”。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因此,要激发党建引领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活力,就必须把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上达成共识。通过党建引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探索推动党建引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新时代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充分吸收借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共识,筑牢深层次的民族团结、民族和睦意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关键在于谋划新思路、拓展新空间、激发新活力,有效推进党建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衔接,切实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打造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文化品牌。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的善治,进而促进民族团结。

  谋划“新思路”,推动民族地区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衔接。首先,要促使民族地区形成“党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工作思路共识,让党建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有效衔接、相互促进。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普惠、共享的发展,使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过程真正实现以人民权益和人民利益为先,用“服务型”治理取代“管控式”治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再次,要创新谋划推进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破除束缚、打通围墙和壁垒,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构建融合互通的联动治理格局。

  拓展“新空间”,打通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首先,要进一步推动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加大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区域化改革探索推进力度,建立容错机制、力戒形式主义,真正为基层党员干部减负,让基层党员干部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负重更少、干劲更足。其次,要进一步理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通过创新思路、拓展空间,强化民族地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式与路径。应鼓励各级、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尝试探索,通过多种形式、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延伸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再次,要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充分调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积极性,创新其吸纳方式,更好的激发和引导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当地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

  激发“新活力”,打造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文化品牌。首先,要着力打造“党建+民间文艺”品牌,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党建工作,把党的方针政策、党建知识创作为通俗易懂文艺作品,让广大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扩大党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其次,要倾力打造“党建+民族文化”品牌,把党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搭建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党建活动阵地和平台,如在建筑主体和外观设计上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体现少数民族特点,以此增强党在民族地区的亲和力,并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再次,要积极打造“党建+红色文化”品牌,将红色元素与民族地区有机融合,转化为鼓舞斗志、推动发展的鲜活力量,凝心聚力、增强社会认同,有效激发党员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在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中的引领作用,激励青年党员重拾对红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余婷 杨昌儒 执笔)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西立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