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战略认知

2020年05月08日 09:12:4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黄承梁

  审天下势以应天下物,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等战略高度,不断深化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战略认知,系统把握母亲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战略任务。

  4月29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进展调度会。会议中强调,编制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笔者认为,为更好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纳入“十四五”规划,有必要从战略高度持续深化认识。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考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于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先后在重庆、湖北武汉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战略提供了重要遵循。审天下势以应天下物,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等战略高度,不断深化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战略认知,系统把握母亲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战略任务。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之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必须认识到长江、黄河的振兴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就长江而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史。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居民为了耕地而毁灭了森林,渐为沙尘所掩埋,最终成为不毛之地,自此文明不复。我国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当年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但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历史的教训令人十分痛心。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长江经济带在强化顶层设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整体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许多问题仍旧比较突出。作为长江“双肾”的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库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在全国占比依然很大。旧的问题未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固体危废品跨区域违法倾倒呈多发态势,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隐患加剧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不抓紧、不紧抓,任凭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谋篇布局的大战略,实质上就是从“生态”与“文明”的战略视角,按主要矛盾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生态灾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也必须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到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之义,没有母亲河的生机活力,就没有美丽中国的生机活力。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绿色梦想和伟大使命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持续深化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战略认知,同样需要从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绿色情怀的历史观角度予以考察。

  在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文献挖掘和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建国初期,面对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洪涝灾害,毛泽东同志先后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对于长江,从“须考虑根治办法”入手,1952年4月,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仅75天就完工了。1954年7月-8月,长江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洪水。实践证明,荆江防洪工事有效抵御了这场特大洪水。毛泽东同志题词说:“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对于黄河,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还深情地说:“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母亲河非常关注,全局考虑、通盘谋划。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均发源于青海,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重庆、在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亲自主持和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河南、在宁夏、在甘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黄河,提出要加强黄河保护,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

  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历史使命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执着坚守。

  系统把握母亲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四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执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必须看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如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困难挑战和突出问题。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必须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的内在关系作为检验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的重要试金石。仍然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转型。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作为西部地区重化工基地,对工业原材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的需求量仍然较大,资源能源瓶颈仍然突出。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消除历史性遗留问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坚决不让新增工业废水流入长江、不让污染物排入长江,坚决不能形成新的污染源。要改变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的现象,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再也不能拼人力、拼资源、拼生态,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倒逼机制,把科技创新的潜力和动力释放出来,大力推进和促进增长动力调整。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守护绿水青山。推进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关键是继续做好水、大气、土壤、农村环境等方面基础性工作。站在良好生态环境是事关重大公共服务、重要民生福祉的战略高度,坚决摒弃唯GDP论英雄的狭隘政绩观、狭隘民生观,把加快重大自然生态系统工程的全面修复作为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责、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呵护最普惠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山水颜值好、底色好,具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天优势。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全面守护好绿水青山。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发展同样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在首,要使生态、绿色技术的创新驱动在新经济、绿色化产业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生态和绿色技术的创新,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进而实现资源产出率的最大化。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在国内的主要交汇地带,要观察全球产业态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同“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融合,着重发展有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以及产业价值链可延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优势从传统制造业转化为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兴制造业,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