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培养战略科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

2020年09月28日 10:18:55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周清平 姚琛臣

  习主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强调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习主席的重要论述,鲜明指出了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和努力方向。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必须着眼新时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大势,以国家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为遵循,确立战略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致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

  战略科技人才具有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创造引领时代重大科技成果的特点和优势,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为应对世界军事领域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挑战,适应我军建设加快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的新要求,必须瞄准目标定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努力形成战略科技人才不断集聚涌现的良好局面。实践表明,每类人才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规律,只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才施策,善于把握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才能为战略科技人才成长提供宽松优越的环境。因此,各级党委和领导不仅要加快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管理环境,还应积极排除各种干扰,打破常规思维,健全完善适应战略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自我激励、竞争择优、活力迸发的制度机制。

  在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中不断拓展知识边界。科研创新之“源”是知识整合之“流”的基础,知识整合之“流”是科研创新之“源”的延伸,二者存在于共同拓展、有效衔接的关系中。应着力引导科研人员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善于从深厚的知识积淀中探索发现、追踪前沿,取得前瞻性突破性成果。树立“千日斫柴一日烧”的学习观,坚持点滴积累、久久为功,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本领恐慌。勇于刷新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既专注于军事科技领域,同时做到“专”“博”结合,注重从战略层面、全局高度、宏观视角去认识、思考和研究科技战略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创造性成果、开辟新的甚至是革命性突破的学科专业领域。始终抱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视野和胸怀,时刻关注国际国内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紧盯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培树优劣势何在、方向在何处、定位在哪里的战略格局观。

  在参与完成重大任务中锤炼提升能力素质。人才大都是在参与社会实践、完成重大任务过程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战略科技人才的涌现和成长也不例外。早在1956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开展“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及随后启动的“两弹一星”研究中,就形成了“任务带科研”“科研促任务”的科研经验。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紧盯本学科专业研究基础上,敢于跨学科、跨领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在联合攻关中拓宽宏观思维、战略视野。要有计划安排科研骨干走出实验室、办公室,投身部队重大演训活动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在实验室与演练场的有效对接中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国家、军队中长期战略规划论证研究,为具有战略意义、处于科技前沿的重大项目、战略工程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锻炼提升他们的战略视野和战略研判能力。

  加强科研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前瞻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既来自于需求拉动,更来自于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针对一些科研人员平时忙于重复性日常繁琐事务,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不足,难以集中精力思考研究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等情况,应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积极探寻和借鉴科技领域“放管服”做法,切实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做到“约束”和“松绑”并举、“严管”和“厚爱”并重,为广大科研人员静心科研、潜心钻研营造宽松环境。

  创新激励人才成长进步的良好制度机制。良好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政策等,是科研人员成长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应进一步转变观念、综合施策,对于坚持科学前瞻,注重独立思考,从事战略性、原创性研究的,应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特殊政策。通过建立高端科技智库、搭建新型科研平台等,为科研人员探究高精尖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便利和有力支持。建立健全长期的、稳定的参与决策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咨询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火箭军研究院)

标签 -
网站编辑 - 张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