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及其当代启示

2020年12月02日 20:44:36
来源: 求是网 作者: 陈培永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追求的理想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业已取得的共识。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地就能够得到答案,社会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错误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讲到过: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面对这些疑问,总书记的回答是“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有何关联?应该如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恩格斯所著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马克思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初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必读文献,对于增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增强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

  社会主义作为一股思潮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前期理论成果的积累,即18世纪启蒙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原则和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的价值理念。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正视作为理论源起的启蒙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把启蒙理想当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前身,无疑意在表明启蒙思想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与社会主义学说都体现了当时的思想家对美好未来社会的憧憬,两者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想体系。启蒙思想家坚信“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会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尽管没有最终实现,但它毕竟使理性、正义、平等、人权、民主这些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进程。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理想,也需要吸收融合启蒙的价值理念,如果放弃对这些价值理念的追求,它就不是美好的东西,就不值得我们去奋斗。

  启蒙思想虽好,但其实践却不如人意。恩格斯没有批判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的伟大思想,他批判的是这种伟大思想没能够真正地改变现实,美好的理想只是作为理想而存在却没有真正变成现实。启蒙理性的王国最终只是成为属于资产阶级一个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共和国,永恒正义只体现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平等,人权则仅仅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启蒙思想的历史遭遇,其实说明了不要只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还要观其行的结果,不要以为它说得好、写得好,就以为它真正做到了,不要以为只是喊理性、正义、公平、民主,就以为真是如此了。归根结底要看实践,要看它是否成为了现实。科学社会主义要超越启蒙学说,也必须建立在它确实改变了世界,将理想照进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痴人说梦,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源泉。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否定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它批评的是空想社会主义纯粹主观的美好想象,不根据现实基础空谈理想价值。恩格斯正确地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体现为,其一它并不想解放某一阶级而是异想天开地想立即解放全人类,其二它企图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力求建立真正理性和永恒正义的非资产阶级王国,其三它相信侥幸的、偶然的天才人物的作用。社会主义不是被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是被认为有待被发现的、解决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神奇力量,其中的逻辑假设是,人类只要发现社会主义原则,坚定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就不需要考虑客观的社会现实,就能够顿时改变客观世界。

  如果只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就不能全面估量它的意义,尤其是就不能看到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激励了当时的众多人对不公平社会的抗争,改善了劳动阶级的条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恩格斯来说,重要的不是嘲笑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而是看到其“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大胆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提供了重要启发。

  科学社会主义对待社会历史进程,要依据现实的基础,寻求实现理想的进路,不能陷入到空想中,陷入到乌托邦的呐喊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有这种倾向,像布洛赫、马尔库塞等人就主张不能因过于强调现实、强调科学而制约了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追求,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的魅力,就要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性、超现实性。当然,我们更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要立足现实,还要高于现实,它是随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也是人们矢志追求的理想信念。我们不能没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怀,不能不去思考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只顾低头立足现实而不仰头思考社会的长远理想,没有一种理想乌托邦的追求,就会使社会主义在现实中沉沦,让社会主义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让社会主义的理想重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可能正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要解决的难题。

  二、社会主义何以能从空想变成科学,今天如何看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要想真正改变世界,必须从空想走向科学,必须转化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转变,依靠的是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在其中,起着最根本性作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恩格斯看来,思维方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如果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就不会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更不会生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以辩证法为基础,才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做出科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到来都有其必然性,这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不是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理想社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它不可能是对原来社会形态的全盘否定,而是有所扬有所弃的发展形态。

  唯物史观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得以建构的,以唯物的辩证思维方式来看待历史就构成唯物史观,它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这种历史观是唯物的,就体现在它把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看作为社会制度的基础,看作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根本推动力,认为要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从这个基础中去分析,而不是依靠一种所谓的永恒真理与普遍正义的认识。光靠一种理想的呐喊与呼吁,是不能够真正认识社会、改变世界发展的进程的。如果要科学地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就不能沉浸在对永恒真理等理念的空想中,就必须考察经济基础,考察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状况。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是基础,这些经济关系的演变决定了不同阶级的历史出场,并给除原始社会之外不同形态的社会留下了阶级斗争的共同景象,也生成了维系这种经济结构稳定运行的政治法律设施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意识层面的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设施与社会观念意识形式),正是分析特定阶段的社会状况以及分析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要素。

  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揭示,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特殊规律的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求客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理。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反题出现的,是诊治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病症而取而代之的阶段,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的层面,无法揭示这种生产方式的秘密,根本不能明白无误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很难变成科学的理论,也就很难动员起新兴的无产阶级力量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资产阶级占有工人的一部分无偿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也是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资产阶级所占有的资本量不断增加,工人阶级拥有的财富不断减少,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增加,但它必然生成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对抗,因此它有存在的必然性和灭亡的必然性。

  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就在于它摆脱了对美好社会的主观想象,不再致力于设想理想的社会体系,它立足于客观的历史经济过程来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并力图从这种经济状况中找到解决阶级斗争的方式和手段。这正是社会主义科学化的本意。

  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注意几个方面:其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实践就是科学的,不会走弯路、走错路。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化,不可能明确道明科学的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社会主义需要在经典理论的启发下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需要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完全遵循经典社会主义理论而陷入到教条主义中。其二,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也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出现的必然性。过于强调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认为干任何事情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然之举,也是教条主义的表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能让我们充满希望,它还需要代表先进阶级的主观力量的切实奋斗,空谈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无助于社会主义的真正实现。其三,要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进程中去看待,不能脱离普遍历史发展阶段、世界历史经济进程来高谈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处理好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秩序的关系,正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当代中国的客观存在,不能武断否定它,也不能盲目发展它,而是应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问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必然会到来,如何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坚信,社会主义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到来,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无法解决的矛盾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它总能够冲破原有的适合其发展但之后又因滞后而制约其发展的生产方式,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生成。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冲突,最终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会在完成促进生产力最高程度的发展之后,被全新的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是社会的进步。但问题是,社会化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是归大家共同占有,而是被少数人大量占有。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之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不可能实现社会之人对财富的共享,它会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会使两极分化加剧。要想真正解决这个矛盾,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摧毁这种生产方式本身。

  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对立,一个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的生产,私人的占有,必然促使生产资料越来越往少数人手里集中,形成资产阶级。而个体小生产者所从事的个体生产,无法抵挡住大工业的进攻,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生产资料和产品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他们只能受雇于资本家,变成终身的雇佣劳动者。社会结构于是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一个是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一个是没有生产资料、从事雇佣劳动的无产阶级。

  另一个对立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每一单个的生产企业,通过日益加强的组织化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但高度组织化的企业,同样不能支配自己的产品,反而只能更加加剧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程度。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与其他的企业进行竞争,想尽一切办法卖出自己的商品。整个社会因此变成残酷竞争的场所,变成了优胜劣汰的战场。摆脱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走出社会困境的必然选择。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天生的矛盾,产生了消灭其自身的因素。葬送资本主义的因子,就隐藏在其内部。让生产力不再归属于资本,而是真正地归属于社会。使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中的所有人,而不仅仅是拥有资本的少数人。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事业。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首先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到来,不代表马上就会到来。不是说必然实现,就是马上实现。必然到来,必然出现,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操之过急,只会增加自己头脑中的困惑。还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产物,社会主义必然到来,是客观历史进程推进的结果。不能人为地宣称,进入到发达的社会主义,或者说跑步就能进入共产主义。这样做,不会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心,反倒会让人们产生对社会主义必然到来的质疑。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也不能只笼统地得到一个结论,即资本主义因其内在矛盾无法解决,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我们还要正视,当代中国因引入资本运行、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会出现的代价。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找到解决冲突的方式和工具,如何操控资本,如何化解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如何描绘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

  必然到来的未来理想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恩格斯这样来描绘:第一,有计划生产的实现。就生产的目的而言,有计划的生产不再以“资”为本,而是以“社”为本,以社会中的人为本,不是为了追求更丰厚的利润,不再受资本逻辑的幕后操控,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总体,以及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而进行。就生产的过程而言,它不是无序的、无计划的、无政府状态的生产,不是由个别人来任意进行的生产,而是有计划的、通过社会来调节的生产。就生产的结果而言,真正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社会占有,终于实现了。生产资料是公共的、社会的,个人劳动力是社会的劳动力,劳动产品是社会的产品,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一切都由社会成员共同占有。

  第二,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必然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因为它不仅会消除资本主义无政府生产方式导致的对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而且还会消除少数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从而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这种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保证了全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也保证了他们体力的发展和智力的普遍提升。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下实现,必须服务于全社会成员的要求。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止境地发展,而以能够保证人的自由和发展为标准。

  第三,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这方面最容易让人困惑。真会出现没有阶级的、没有国家的社会吗?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到底何意呢?阶级是客观产生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阶级的消亡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如果这个社会理顺了生产关系,保证了人的诉求得到合理满足,人与人之间共享社会财富,不再有极端的两极分化,不再有剥削与被剥削,怎么可能会有阶级对立呢?与之同时,作为特殊阶级利益代表的国家,也就变得不再可能。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消亡,其实是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作为剥削阶级的组织,作为某个阶级的国家的消亡。在阶级不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就从某个阶级的代表,变成整个社会的代表。国家的消亡,因此不是无政府主义的翻版,说的是具有阶级属性的国家的消亡,迎来的是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新国家”或者说“新机构”。这个“新国家”或者说“新机构”的中心任务,不再是保证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的统治,而是对事物进行管理,对生产过程进行领导,以保证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共享财富。

  第四,自由王国的最终到来。人类社会将迎来新的飞跃,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必然王国,人还没有脱离动物界,个人不得不为生存而斗争,受生活条件的支配和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人却无法控制,它与人相对立,支配着人。人们无法弄懂客观存在的规律,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自己的历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自由王国,人才最终脱离动物界,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社会是真正属于人的社会,那时人完全掌握了作为异己力量的自然,理解了生产力的本性、性质,理解了它的活动、方向和作用,按照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去行动,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们不再受自然力的支配,不再受自己生产的产品支配,不再受人与人生产关系的支配。人自由了,这个自由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真正融合,是人对历史、对未来的完全掌控。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第一次成为社会结合的主人,第一次完全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社会奋斗的终极目标。

  显然,恩格斯这里所讲的未来理想社会实际上已经是共产主义社会了。正确理解其未来性,就要把它看成“未来”,而不是当成“现在”。既然是未来的奋斗目标,就不是马上能够进入操作的具体手段。如果霸王硬上弓,偏要强行推出,照抄照搬地应用,必然会带来重大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现在”,看不到“未来”。没有未来的眼光,只看到现在,对未来充满怀疑,于社会无益!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未来性,这个问题的最大价值在于如何从“现在”通往“未来”?该如何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而奋斗?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但我们要谨记,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现行的生产关系,不改革现行的制度体制,生产力就不会得到充分发展。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追求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要善于捕捉并利用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保证整个社会生产的有序和良善运行。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标签 -
网站编辑 - 刘小畅